如何让更多孩子在绿茵场上尽情逐梦?
5月6日,第二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女子初中年龄段U14组赛事开展,参赛队员在赛事里激烈对抗,曹建雄摄(人民视觉)
二零二二年八月三日,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广西赛区)拉开帷幕,参赛选手在赛场激烈对抗,奋力争夺,李冠才供图(影像中国)
中国足球的进步,要有持之以恒的意志,需要万众一心的努力。最近,人民日报的记者去了北京、上海、浙江、山东这些地方,考察了学校、职业队、民间俱乐部和体育学校,目的是弄清楚中国青少年足球的真实情况和发展方向。从今天开始,本版会刊登“聚焦中国足球青少年训练”的系列文章,目的是探索中国足球的未来。
——编者
2023年五月份中段,第二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男子U17组北区预选赛宁夏赛区举行,银川高级中学队作为东道主,在主场以一比零击败了北京国安U17队。这支来自学校的队伍战胜了职业俱乐部的青年梯队,赛场上的结果形成了一场令人意外的惊喜。现场观众们的加油呐喊和融入比赛的热情,同样非常令人感动。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里强调:要推动青少年足球人才大量涌现。中青赛为此提供了关键支撑。现在,许多孩子开始迷上足球,来到运动场,他们充满活力的样子,让人觉得前景一片光明。
搭建赛事体系
中青赛于2022年正式开始运作,学校、体育院校、青少年训练基地以及职业队的青年梯队都可以报名参加比赛。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赛事办公室执行秘书乔岱虎谈到:“学校里的足球队报名参赛的队伍增多了,整体实力也有显著进步。而且,让比赛走进校园是本届中青赛的一个特色,场边有了观众的支持,使得球员们在比赛中的体验更加深刻。
赛事平台的建立,促使许多未曾参与过的队伍加入比赛,同时也推动了青少年足球领域的良好发展。针对男子U17组赛事,今年参赛的队伍数量突破了两百支,较2022年净增五十余支。在香河赛区,北京人大附中三高俱乐部领队李军表示,此次参赛的队伍中,有许多是初次接触这项赛事的队伍部分队伍源自周末的足球学习班,以往很难想到能参加此类水准较高的比赛。参赛队伍的丰富性和赛事的优质性令李军十分激动,近些年大家的技艺都进步了,想要夺冠或争取好名次变得越来越不容易,这也表明青少年足球的前景愈发光明。
中青赛的未来进步在于增加参赛队伍数量。此外,赛事组织将进行更周密的规划,确保流程更加规范。浙江俱乐部青训负责人池谷友良表示:开展全国范围的青少年竞技活动很有意义,不过各队之间的能力差异相当大。促使实力接近的队伍加强对抗,能让比赛获得更好的提升作用,这是核心要点。
除中青赛外,中国足协青少年足球锦标赛、潍坊杯等青少年赛事以及教育系统内的足球比赛也需考虑,要制定全国青少年足球竞赛的合理时间安排,确保青少年球员能参与足够多且对成长有益的比赛,这既是构建较为完善的青少年赛事框架,也是为中国足球发展奠定基础。
整合各方资源
今年中青赛期间,河北遵化益众中学队接连击败了实力强劲的对手,充分展现了其出人意料的竞技水平。该校去年才开展校园足球运动,作为一所民办高中却能取得惊人成绩,原因何在?队员球衣胸前佩戴的“遵化市阳光精英足球俱乐部”标志揭示了关键——借助足球专业机构的支持与学校合作,在短期内实现了显著的团队融合与发展。
遵化市阳光精英足球俱乐部总经理王海鸣,曾经担任过女足国家队的指导工作,今年三月,他开始担任这所校园足球俱乐部的负责人以及青少年培养的总负责人。此次带领队伍参加中青赛的教练郝腾蛟,在结束球员生涯前,也是在中超联赛的队伍中踢球的职业选手。在遵化益众中学,另外还有九位有过踢球经历的专职指导老师。从2022级的高一足球班级开始,学校已经规划好了初中和高中男女足球队的完整体系。专业队伍已经抵达,小学层面的队伍组建工作正在快速开展。郝腾蛟谈到,队伍目前没有竞技成绩方面的硬性要求,机构的核心工作是在学校足球方面培育选手。
中国青少年足球的进步,不能只依赖职业队的后备力量,必须联合学校、民间及体育机构的资源,消除隔阂,促进共同发展。
浙江职业足球俱乐部负责人焦凤波谈到,职业团队具备专业能力、管理方法及品牌优势,能够与学校足球、民间足球开展协作,在政府部门推动下整合各种要素,集合各方优势,达成社会效益最大化、资源利用最大化。去年,俱乐部与衢州市建立了合作关系,柯城区少年儿童体校被选为首批“浙能绿城青训职业球员输送合作点”,负责组建和培养U10年龄段的队伍。过去浙江队主要与省级单位合作建设全运队伍,这次与衢州柯城联手探索了新的途径。焦凤波表示,期望通过这种合作方式能够促进整个浙江省足球青训水平的提升。
筑牢发展根基
从年龄层次而言,中青赛男子U19(19岁以下)组紧随职业联赛之后,不过在这个组别,参赛队伍的数量显著降低。去年,U19组仅有26支队伍参与,今年即便增加了不少高校球队,报名参赛的队伍总数也只有42支。
这种现象揭示了青少年足球人才选拔的困境,乔岱虎指出:由于儿童学业路径缺乏足够支持,参与初中和高中常规训练的选手并不多,我国足球人才库的建设依然存在短板,这是亟待攻克的环节。各地方都在探索应对措施,例如开辟升学途径,消除选手继续深造的顾虑。
青训领域教练水平不足是个棘手难题。足协男足青训中心负责人吕军指出,若想青训取得实质进展,教练是核心要素。这些年,持有资格的教练人数确实增加了不少,大概达到八万左右,不过顶尖教练的占比依然不高。
中国青训足球的观察者指出,不少国内少年球员在十五岁之后便停滞了进步,这主要源于实战锻炼不足。对于这一问题,焦凤波强调:竞技层面的赛事是运动员能力增强的关键支撑,目前各俱乐部十二岁和十三岁的梯队成员,每一年必须参与大约六十场高强度的对抗,并且这些比赛的规格同样需要得到重视。焦凤波的观点反映了众多基层足球工作者的共同看法,他认为,唯有稳扎稳打、夯实基础,才能细致认真地推进足球青少年培养工作,进而促使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实现实质性提升。(记者 陈晨曦 陶相安 王 亮 唐天奕)
版式设计:蔡华伟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05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