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教学:深度解析乒乓球正手拉球的发力动作

日期: 2025-10-11 22:03:57|浏览: 2|编号: 16401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来源于网络网友,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客服。

乒乓教学:深度解析乒乓球正手拉球的发力动作

点击"乒乓球"

1、站位

正手拉球时的起始站位,左脚略微在前,右脚略微在后,通常球拍放在身体前方,重心分布在两脚中间,略微朝前以便于移动。需要收腹、含胸,膝盖稍微弯曲,但不要蹲下,目的是维持较高的身体高度。

2、重心移动

来球靠近球网时,手臂开始动作,同时身体重心也随之变化。重心移动过程中,腰部会轻微转动,但转动幅度不宜过大,身体需要适度倾斜,确保重心落在右脚上即可。重心转移到右脚之后,右肩会略微下降。支撑的腿需要保持轻微弯曲,但弯曲程度不能太深,以免重心过低导致发力困难。这个步骤中,初学者常犯的毛病是转动腰胯幅度过大,导致身体在直立线上晃动过于明显,造成击球时劲力分散,无法充分运用前进的动力。

最佳方式是,身体在垂直方向上稍作调整,同时,在矢状面上要有适度活动,这样重心能获得充分的后移空间,从而为发力后的前冲创造条件,如果重心移动如同投掷铁饼,那就不正确了,在重心转换期间,腰腹需收紧,维持一定紧绷感,重心落在脚上的位置,应略微偏向前外侧,这样可以最大化向左前上方的蹬地作用力

3、引拍

挥拍时,手臂随重心转换向右下方摆动。这个过程中,多余动作都会干扰效率。必须迅速沿着最简路径,将球拍调整到理想状态,动作要流畅。正手击球时,通常在右侧腰际下方,大腿后方稍靠下位置引拍。肩膀需保持适度用力。不可完全展开肩部,否则会阻碍发力时的力量传递。手臂要松懈,前臂和上臂不能处于平行状态,也就是说手臂不可以完全绷直,否则容易变得僵硬。这时候肘关节的角度通常在150度到170度之间比较合适。

挥拍时,对于初学弧圈球者来说,一个严重缺陷是肘部向后撤或向上翘,这会极大削弱击球力量。若存在这种毛病,必须彻底纠正。整个引拍阶段,肘关节基本与手臂保持在同一直线上。若在前后方位上超出手的所在,表明引拍环节存在不妥,正确的先后次序是,前臂驱动肘部位移,不能是肘部牵拉前臂进行前后摆动。在引拍期间,上臂与躯干之间的间隔需保持适度,不宜紧缩,大致与一拳的宽度相仿。

4、发力

整体而言,弹击球的力量传递是一个动量转移的过程。其转移的基本规律是,先由主要肌肉群向次要肌肉群传递,再由身体下方部位向上方部位传递,最后由身体靠近身体中心部位向远离身体中心部位传递。实际操作时,首先以右脚外侧向前上方蹬踏地面开始,接着身体重心逐步抬高,依次经过小腿、大腿、髋部、腰部、肩部、肘部、手腕以及手指,最终集中到球拍击球的那一刹那。运动时,大腿骨需略微上提,腰腹部位用力夹紧,防止力量分散,确保能量集中。挥拍时,前臂与手腕须向内旋转,手指在接触球时紧握拍面。使用直板进行拉击时,既要紧握拍子,又要留意中指顶住板面的动作,以此使力量精准作用于拍面上。

5、板形与击球部位

当代乒乓球在实施拉球动作时,更注重“拍打”与“摩擦”的融合,因此拉球时球拍的角度无需过分前倾,否则容易导致摩擦过度,球的推进效果会减弱。通常情况下,拉球动作的初始阶段,球拍面应与地面保持垂直状态。当触球的那一刻,伴随着手腕向内转动,球拍面会稍微前倾,从而对球施加必要的摩擦。这种摩擦和撞击是同步发生的。打转弧圈时,要多用摩擦力;拉前冲弧圈,只要能确保弧线合适,让球越过网并到达对方台面,就要侧重于增强撞击力,使球获得足够的推进效果;在起手点拉球时,可以加大摩擦的成分;进行反拉时,摩擦要更充分,而自己主动发力拉球时,则要侧重于撞击。

击球时,拉下旋球和普通上旋球,要触球的后半部分并朝中上部摩擦;要提升拉球的精准度,接触点可略微向左侧调整,但绝不能过度偏向侧面,以免造成拉侧旋球。

6、击球点与击球时间

以往我们总说击球时位置要在胸口前方,如今看来,实际操作中很难完全做到,这个要求存在偏差。现在看来,理想的击球点通常在身体侧方,不过不要超过身后最远的位置,稍微靠前一些即可。根据当前情况分析,在这个位置击球,或许更能利用手臂挥动的惯性,因为此时动力臂最长,发力效果更佳。

拉前冲弧圈球的触球时刻在下降的初始阶段,因为最高点难以准确拿捏,时刻过于短暂,并且借助力量也存在一些弊端。拉加转弧圈球的触球时刻在下降阶段,这个时段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摩擦,从而形成弧度。

谈谈施力的角度,概括而言,弹击球体的力量应当朝向正面与上方。然而,单纯记住从右侧下方往正面上方施力,这种认知并不完整。借助生物力学拍摄的一系列连续影像,其运动轨迹的投影显示,挥拍的手臂路径呈现向内弯曲的半圆形。本质上,这是从右侧下方朝向左侧上方施力的过程。这一点可以通过观察顶尖选手肘部的运动轨迹得到验证,该轨迹是一个由内向外再回转向内的小半圆。练习拉球技巧时,务必注意肘部位置稳定,禁止左右晃动,以免影响后续进阶阶段的表现水平。

7、随势挥拍与还原

球脱手之后,手臂仍需继续前送,这一过程称作顺势挥动。它有助于抵消手臂运动的惯性力,对提升球速帮助不大,却是动作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否则整体动作会显得生硬,协调性也会受影响。

确定还原位置需参考后续球局击球状况,若实施单侧连续拉击,还原时重心应向右侧调整,以缩短下一板进攻的准备时间;若预备实施双面进攻,重心则应置于身体中央,便于随时向两侧转换位置,球拍需保持在初始状态,放置于胸前区域。

若是能帮到你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实用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