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中的帽子戏法指的是什么
一项足球比赛中的精彩表现,由同一名球员完成三次攻破对方球门,这种情形被称为帽子戏法,但需要明确,这个定义不包括在点球决胜环节中取得的进球。这个词语的作用并不局限于体育范畴,人们也常用它来描述某人接连三次获得成功。
帽子戏法原本是一种魔术表演,表演者能从帽子里面变出鸽子之类的动物,通常一次变出三只,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刘易斯.卡洛尔的童话《爱丽斯漫游奇境记》中。如今这个说法被借用到足球领域,用来形容一名球员在一场比赛里接连攻入三个进球,因为这种表现如同魔术师施展神奇手法般令人惊叹,让人感到非常佩服。
帽子戏法,有时也称作hat-trick,是指一场竞赛中,某位选手取得全部三项得分。
这个说法出自刘易斯.卡洛尔的小说《爱丽斯漫游奇境记》。故事里描写了一位帽子制造者能巧妙地利用帽子表演魔术。此后,英格兰板球组织根据这个概念,规定每当一名投球手连续三次将球击中本垒板或三柱门,并且导致对方队伍失去三名球员时,就会授予他一顶帽子,以此表彰其精湛绝伦的投球本领,这也就是板球运动中的“帽子戏法”。
1858年首次出现这个说法,意在形容英国知名板球选手HH·斯蒂芬森接连三次将球击中门柱并得分的情况,在比赛过后为他举办的庆祝活动上,他获得了一顶帽子作为庆祝的赠品。
板球与美国棒球有相似之处,两者都讲究投球手将球掷得尽可能迅猛,击球手则力求将球打得尽可能遥远。自板球诞生以来,每逢有人走进板球场欣赏比赛时,总会恪守一个惯例:
进入运动场区域时必须摘下头饰,这是对场上所有运动员、执法者及观赛者的敬重体现。因此,头饰象征着敬意。通常而言,当一名击球员接连三次打出优质击球,致使对方三名选手出局时,实属罕见。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裁判会给这位击球员授予一顶头饰,以此作为最高荣誉的标志。简单来说,“帽子戏法”的原始含义是指板球选手接连三次击球得分,从而赢得一顶帽子作为奖励。
20世纪,这个说法迅速传播到其他竞技项目里,例如曲棍球、棒球以及足球,用来形容运动员在单场比赛中达成三球成就的卓越表现,也就是参赛者接连三次取得分数的优异战绩,具体来说,就是一位选手在一场比赛里攻入对方球门三个球。
1958年世界杯半决赛,巴西对阵法国的比赛中,贝利个人独得三球,成功将法国队淘汰出局。在《贝利自传》中,这一精彩表现被单独列为一章,章节标题为“帽子戏法”。“帽子戏法”这一说法,在中国传播较晚,大约从《贝利自传》的中译本出版开始逐渐流行开来。
那个词汇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才初次见于出版物上,后来,hat trick的含义不再局限于运动员的进球记录,它也能够形容任何接连三次发生的情形。
1974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当选为该政党领袖,1979年至1987年期间,她连续三次在选举中获胜,这一创举前所未有。三次竞选均获成功,这一非同寻常的佳绩,当时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作“玛格丽特·撒切尔帽子戏法”。1974年她担任了党领导职务,接着在1979至1987年期间,她不断赢得选举,创下了前所未有的连续胜利记录,实现了连任的壮举。
显然,“帽子戏法”的运用场景并不仅限于体育界,人们也借助它来描述接连三次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