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升学路到条条大路!中青赛推动校园足球托举更多可能
9月29日,第四届中青赛高中组U17决赛,清华附中代表队以2比1击败重庆南开代表队,摘得桂冠。中国足协官网提供图片
比赛结束的信号发出,广东肇庆体育中心那片绿茵场上,郑州九中的年轻球员们抹去脸颊的湿痕,怀着失落和无奈,与对手们互相点头示意——9月29日举办的2025年第四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简称“中青赛”)高中组U17级别第五六名决赛,郑州九中队在点球大战中以4比5不敌山东泰山U17队,最终排名全国第六位,与队伍先前创造的最佳纪录持平。
今年中青赛U17组,各中学声誉卓著。清华附中表现扎实,终结了职业青训队伍的统治,摘得桂冠。重庆南开中学获得亚军头衔。济南历城二中排名第七位。河南省实验中学同样进入前十行列。
在2025年全国中青赛初中组U13年龄段的16强队伍里,由学校与体教合作组建的队伍合计占38成;在初中组U15年龄段众多职业青训队伍竞争的16强名单中,有1所独立学校与2所体教合作学校成功入围。
自2022年首届中青赛起,至第四届赛事当前,众多校园足球队逐渐崭露头角,他们的竞技状态,并非仅关乎单场胜负的得失,而是折射出中国校园足球在过去十年间发展进步的整体风貌。
2014年岁末,教育主管机构发起了“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与“试点县(区)”的创建工作;2015年,有关促进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指导文件出台,清晰界定了足球特色学校的设立方向;2022年,在教育部及国家体育行政部门的引领下,由中国足协承办的全国青少年足球赛事正式启动,使得来自学校队伍、俱乐部梯队和社会训练机构的足球青年首次获得了同场竞技的机会。
如今,清华附中、重庆南开中学、郑州九中等学校的足球队在全国顶级的青少年足球比赛中成绩斐然,这体现了这一体系的显著成效。经过十年的建设,校园足球已经成为中国足球各年龄段人才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十年前实施“校园足球”计划以来,我们能够清楚地察觉到参与足球活动的人数有了显著增加。如今,校园足球正逐步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过渡到注重对足球运动整体进步产生实际作用的时期。郑州九中足球队的总负责人苏斌,这位曾经担任河南建业队队长的教练,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的采访时谈到,校园足球最初的目标是“推广”,如今,它正在构建一个“基础”,以便为中国足球创造更加稳固的成长环境。
校园足球如今已是职业队伍选拔人才的关键渠道。苏斌说明,在U13和U15的年龄段,很多能力突出的青少年球员会被引荐给职业机构进行试训,倘若表现达标,便有机会踏足专业领域。
优秀天分的孩子终究只是少数群体。受家庭期望等因素制约,众多学子会决定继续深造,同时兼顾校内踢球。据中青赛U17组别16强队河南省实验中学足球指导苏鑫透露,校园内踢球,是另一种维系热忱、开拓前景的途径。对许多少年而言,校园足球是在现有环境下能平衡比赛与学习的进步阶梯。
进入全国最高级别赛事的首场比赛,内心确实感到十分不安,每次传球前都格外仔细地勘察场地,唯恐出现失误、方向偏差。这是胡轶博第二次代表队伍参加中青赛,去年因为一场重病导致无法参与多数比赛,今年他和队友、指导老师共同努力,终于成功闯入全国前八强。
胡轶博自小学三年级起便接触足球,现在带领团队获得了全国第六名,他依然把进入理想大学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我计划申请的学校对学业成绩十分看重,因此必须集中精力去努力。”
胡轶博的同伴崔翌铭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练习活动结束后,崔翌铭和队友们会立刻翻开书籍,研究几个解不出的数学题目。在校园里踢球,实际上为孩子们提供了“双重路径”前进的途径。崔翌铭的监护人崔保庚说道。
家长观念的更新,体现了校园足球推行十年来,众多家长和学生对“足球”看法的演变——这项运动不再是通往职业的捷径,也不是影响学业消遣的选择,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现在“踢球”和“学习”,并非“主要方向”与“次要选择”的关联,而是各自独立且不断进步的路径。校园足球的推广,使足球从仅少数人进行的高阶对抗项目,转变为众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他们创造了更多人生的机会。苏鑫这样认为。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去年一年间,河南省实验中学的17名足球特长生,有7人被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顶尖学府录取,另外10人则进入了成都体育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本科院校。郑州九中最近五年培养的百余名足球特长生中,超过三分之一成功进入了双一流大学,其余大部分则通过高水平运动队选拔和单独招生考试,进入了重点本科院校。
这些孩子不会因为“没有选择职业道路”就中断了踢球的进程。校园足球赋予他们的“是自主决定的权利”,让他们有机会在运动场和教室之间,摸索出最契合自身状态的步调。中青赛这类全国性活动不断促进校园足球政策实施,促使众多校园队伍与职业队伍加强合作,许多孩子因此能在参与足球运动和追求学业之间获得更均衡的发展,不必面临被迫放弃其中一方的困境。
需要指出的是,部分大学毕业生会应聘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也有不少人投身地方体育场馆或青少年训练基地从事指导工作,苏斌表示。这构成了校园足球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关键作用在于为我国足球事业培养基础层面的教练力量。
当今的校园足球体系正在培养未来的足球人才,苏斌指出,许多孩子即便没有加入职业联赛或职业队伍,也积累了足球基础训练的知识,并且熟悉足球教学环境,因此他们更容易成为各级青少年训练和校园足球队的教练骨干。
年轻人将来回到母校指导新生,这构成了学校足球运作最理想的模式,苏鑫表示,这也是我们着重校园足球在“奠定基础”的原因——目的并非仅仅培养少数职业选手,而是让“足球”在中国真正扎根发展。
本报北京10月20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梓昂 记者 郭剑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1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