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迎来职业裁判,效果究竟如何?且待时间检验
马克·克拉滕伯格
超级杯于上周六举行,它是中国足球拉开新赛季序幕的一个显性标志,赛前在赛地苏州举行了中超、中甲联赛动员大会,会上透露出关于新赛季的更多实质性细节。
同两个月前举办的中国足协 2018 赛季职业联赛总结大会相比,此次动员会的受关注程度急剧降低。中国足协于会上再度体现出针对职业联赛施行精细化运作的决心,有关引入职业裁判、U23 政策进一步进行微调以及对比赛净时间给予奖励等话题,均引发外界热烈讨论。正如《广州日报》在报道里所表述的,“中国足协针对 2019 新赛季的中超联赛颁布了多项新规。告别‘金元化’的中超,似朝着更‘规范’的方向迈进。”
自从中国足球开始实行职业化以来,关于引入职业裁判的建议就被一次又一次地提及,在这次会议当中,中国足协正式确定会由国内优秀的裁判员以及签约的外籍裁判员共同构建职业裁判员团队,据了解,第一批五名职业裁判一个是来自英格兰的马克·克拉滕伯格,一个是来自塞尔维亚的米洛拉德·马日奇,还有三名是中国优秀裁判傅明、张雷、马宁 。克拉滕伯格,身为英超曾著名之裁判,执法过诸如欧冠、奥运男足决赛这般重要之比赛,马日奇执法了2018年世界杯三场比赛,他俩俱为世界裁判界之翘楚,今后他们会于中国长期工作。
报道中,《北京青年报》称,中国足协在完善裁判员工作时,践行“专业人做专业事”原则,在引入职业裁判问题上已迈出坚实第一步,接下来协会还会结合实际进一步壮大职业裁判阵营。两位受邀外籍职业裁判,除直接参与国内联赛执法外,还将作为指导员为本土裁判员提供技术、教育培训支持。
职业裁判诞生了,这是中国足球一次积极的尝试,也是一次探索,不过效果怎样还需要靠着时间去加以验证。新华社在报道里写道,职业裁判究竟可不可以为中国足球的职业联赛带去正面作用,以及这个作用到底有多大,这还有待实战去检验。我们最后应该依据联赛的公平性有没有得到提升,裁判员的整体执法能力有没有提高,本土裁判员之间有没有形成良性竞争氛围,球迷对中超裁判的整体满意度有没有提升等标准,来综合判断这样的尝试是不是成功。同样持有这种态度的还有《新京报》 ,事情总归是要有一个起始的 ,“裁判职业化”这一项内容 ,中国足协在当下才刚刚迈步去求解 。
关于这五名裁判,在放弃了原本所从事的工作之后,其收入方面的情况,《新文化报》于报道里进行了分析,称马宁、傅明以及张雷,在原来所在的单位,每个月的收入大体上是在1万元上下,身为中超裁判,他们每进行一场比赛执法,在缴纳税收之后,标准是人民币6000元。在成为职业裁判以后,中国足协给予他们的待遇必定会更高。他们的薪资应当能够达到50万元人民币,接着再加上每一场比赛的执法津贴,一年的收入最高预计能够达到7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