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如今落后,竟与明太祖朱元璋有着怎样的关联?
中华泱泱,拥有五千载辉煌历史,幅员辽阔达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人口众多达十三亿之巨,乃文明古国。足球发源地虽在此,然当今足球发展却令人失望,表现不佳,甚至连亚洲赛场也难以立足,世界杯资格亦无望获得,国际排名更跌至第68位,实属不佳。
缘由颇为复杂,例如制度存在不足,未能完全职业化,此外,东亚人的体格确实逊于欧美,等等;另一个关键点是,尽管足球(古称“蹴鞠”)源自中国,但后来却遭到官方取缔,因此反而发展滞后;而这项运动传入西方后,却在当地蓬勃发展,最终超越了中国。此类现象并不罕见,火药虽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却主要被用于燃放鞭炮烟花,而西方人却将其应用于制造火枪火炮,进而用来对付中国;造纸术与印刷术同为中国所创,但现今中国的技术水平已远逊于西方;哈巴狗据传源自中国,后来却在欧洲广受欢迎,再经由出口转内销,最终成为西洋狗。
中国足球历史悠久,文明程度很高,但后来为何被政府禁止呢?这发生在明朝初年,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所为。现在,让我们回顾并梳理一下中国古代足球的发展历程吧。
中国古时候的足球称作蹴鞠,所谓蹴就是用脚踢,鞠指的是皮制球体,这种活动在汉族民间及军队中十分普及,堪称一项技艺与体育项目,也就是现代足球的源头。它作为汉族文化的代表,对其他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并逐步扩散到世界各地。这项运动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在唐宋年间发展至鼎盛,到了清代中期最终在中国绝迹。二零零四年七月十五日,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当众表示,足球发端于中国,蹴鞠是文献资料中记载的最早足球类游戏,山东淄博被正式认定为世界足球发源地。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日,蹴鞠被视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核准,被收录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中。
根据考古发现和相关史料记载,中华最鼎盛的黄帝时期就已倡导这项活动。而《战国策》与《史记》中,关于蹴鞠的描述更为清晰完备。那个时期描绘了2300多年前战国时代,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已经广泛开展蹴鞠运动,文献有载“当地物产丰饶,百姓无不喜爱吹奏竽瑟、斗鸡赛犬、玩六博、踢球”,2009年还曾制作了影片《蹴鞠》;另一文献则记录,当时蹴鞠已作为国家军队训练战士的重要体力和技能项目。测试士兵体力的方法,包括蹹鞠,它体现兵法,用于锻炼战士,识别人才。《史记·苏秦列传》中有相似记述。“蹋鞠”和“蹹鞠”指的都是蹴鞠这项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特别重视和谐与适度,社会文化心理普遍偏向重视文教而忽视武备。人们崇尚谦逊有礼的君子风范,看不起勇猛好斗的武夫习气。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蹴踘这项运动从对抗性竞赛慢慢转变为观赏性表演。
根据古老记述,在公元前307年那个战国年代,赵武灵王推行了一项革新举措,倡导穿着北方民族服饰并练习骑马射箭,使得赵地民众掌握了这些技能。这位君主时常与心腹随从骑马到城外游荡,显得格外气派。有一次他来到一片树林地带,发现林子里有几只野兔,于是他下令必须活捉,随即指挥手下从四个方向包抄,企图将它们聚拢抓捕。然而没想到,受惊的野兔慌不择路,从马匹间的缝隙中快速逃散,最终一无所获,在场的众人因此表示失望。一位谋士猛地灵光一闪,连忙上前进言:“主上,这般围堵的游戏颇有意思,我们何不试着用球来替代兔子,这样无需出宫门也能天天玩个痛快。”“此计甚好!”赵王非常欣赏,“这件要事就全权交给你去办。”从此足球运动便在中国兴起。不过最初还属于骑在马上的运动,被称作蹴鞠。
西汉年间踢球蔚然成风,朝廷将其当作“安邦练兵”的重要手段,汉高祖刘邦之父刘太公,以及汉武帝刘彻,都对踢球情有独钟,皇宫里组建的皇家踢球队,还征召了首位来自海外的队员,项处是史上第一位因踢球而留名的运动员。根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述,名医淳于意曾为项处诊治,告诫他不宜过度疲惫,然而项处并未听从,继续外出踢球,最终导致吐血而亡,由此他成为有记载以来首位沉迷足球的运动员。当时有人专门撰写了《蹴鞠二十五篇》,这部作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体育文献,同时也是全球首部体育著作。此外,传闻曹操亦是踢球技艺精湛之人,至少是一位狂热的足球爱好者。
唐代时期,踢球已经非常流行,成为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时常可以看到“球在空中持续不落”,“球随着脚移动,脚不离开球,在豪华的庭院中供人欣赏,成千上万的人观看”,“在广场上春光明媚,寒食节气氛浓厚,人们互相追逐竞争,奔跑跳跃非常热闹”的场面。唐太宗、唐玄宗、唐文宗、唐僖宗等皇帝都喜欢观看踢球比赛。当然,这种活动既在皇宫中出现,也在民间流行。杜甫在《清明》诗中写道:“十年观看踢球带着雏鸟远去,万里荡秋千风俗相同。”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中写道:“踢球动作多次超越飞鸟的高度,荡秋千的人争相穿过垂柳的枝叶。”这说明踢球技艺非常高超,竞争十分激烈。那个时代蹴鞠运动已经非常成熟:球体采用了充气设计;比赛场地设置了球门;踢球技巧丰富多样;甚至出现了专门供女性参与的队伍。按照参与人数不同,踢球活动有不同的叫法: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踢叫作打鞠;两个人互相踢叫作白打;三个人以上参与的则称为场户。这种踢球形式和现代足球运动已经非常相似。根据体育发展历史资料,英国制造充气球的时间为11世纪,这个时间点比中国唐代晚了大约三四个世纪。
宋朝的蹴鞠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出名,这是不争的事实。宋徽宗赵佶本人就非常喜爱这项运动,他观看宫女踢球时,曾写下诗句来记录当时的场景。诗中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宴会,宫女们争相踢球,两拨人在庭院中你来我往,互有胜负。除了宋徽宗的喜爱,还有文物作为佐证。上海博物馆就珍藏着一幅《宋太祖蹴鞠图》,这幅画生动地展现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和受欢迎程度。《水浒传》中的恶人高俅,起初凭借踢球技艺获得宋徽宗青睐而平步青云,担任殿前都指挥使,后来官至太尉,权势显赫,堪称历史首位顶级“球技高手”。当时宋朝人的球技和制作水平也更为精湛。他们还创立了全球最早的专业足球组织——杭州“齐云社”,亦称“圆社”,比英国曼联俱乐部早出现八百年有余。这个组织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专项体育团体之一,近期播出的电视剧《一脚定江山》就讲述了它的故事。
南宋文献《武林旧事》中记载了“筑球32人”比赛时双方队伍的人员安排和站位情况:左边队伍由16人组成,包括队长张俊、副队长王怜、主要配合者朱选、关键配合者施泽、左侧拦截者丁诠、右侧拦截者张林以及自由站位者胡椿等人;右边队伍同样有16人,队长是李正、副队长朱珍、主要配合者朱选、辅助配合者张宁、左侧拦截者徐宾、右侧拦截者王用和自由站位者陈俊等人。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早关于足球阵容的记载。
元代时期,关汉卿等人创作的散曲中描绘了男女共同参与蹴鞠活动的场面,这种活动不再是双方单纯的娱乐方式,而是将女性踢球变成了一种表演技艺供他人观赏。萨都刺在《妓女蹴鞠》的散曲里写道:“结束歌舞花前乐,练就齐云天下欢。”由此可见,踢球与歌舞相似,同属于宴席上的表演项目。那些以看球取乐的女子,多半是来自著名歌馆舞榭、繁华街巷中的美丽女子,由此可以看出踢球已经成为她们招揽客人的方式。踢球这项娱乐的社会意义已经急剧减弱,它不再是节日庆典的一部分,也不是宴饮场合的表演,反而与放荡不羁的行为紧密相连,充满了暧昧的情欲气息。
明朝初期,吴地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吴王张士诚之弟张士信,每次领兵出征都不过问军务,而是带着赌博工具和踢球用具,带着妇女纵情宴饮。由此可见踢球已经完全和淫靡享乐混为一谈。因此朱元璋登基称帝后立刻颁布诏令,严厉禁止军人踢球,规定踢球者需卸下兵靴。但朱元璋的诏令只能约束军中之人,无法根本扭转足球的娱乐本质,在民间依然广泛流传。《金瓶梅》这部反映明代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里,有一处讲述西门庆在丽春院观赏李桂姐踢球的故事:他先自己喝了几杯酒,然后在院外场地踢球,接着让桂姐和两个圆社成员一起踢,场面中,有人假装叫好,不断奉承。
满族进入中原,清朝建立初期,顺治皇帝曾下达命令禁止踢球,乾隆皇帝更是直接颁布法令禁止踢蹴鞠,因此史料中关于足球活动的记录变得非常稀少。不过满族人曾经将踢蹴鞠和滑冰结合起来,创造了“冰上踢球”的运动方式。清朝中期以后,随着西方现代足球传入中国,传统蹴鞠活动逐渐被现代足球取代,全国范围内已经找不到会踢蹴鞠的人了。它一度在岁月长河中绽放出耀眼的璀璨,最终只余下些许泡影,随后归于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