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赛事中确定会再次出现中文宣传语。这种情况早已不稀奇,2010年南非赛场上的“英利”,曾引起众多媒体奔向河北保定,探究那家公司的背景,以及为何选择将宣传投向备受全球关注的大赛。
职业足球的运作方式遵循市场规律,不过它毕竟归属于体育领域,和那些专门从事商业生产流通的企业商家存在差异。在足球领域,经常出现双方合作的情况,媒体称之为“结合”。足球并不排斥经济利益,因为发展需要资金支持,商家也不排斥足球,因为可以借助足球进行品牌推广。然而,这种合作并不代表双方产生了真挚的情感,也没有将彼此的发展前景和命运视为己任。这种情况在中国存在,在世界范围内也同样普遍。
足球深受民众欢迎,也是广告商常选的宣传渠道。公司盈利状况良好时,常把赞助足球当作获取高回报的宣传方式,借此扩大自身和商品的声望。一旦市场环境不佳,许多企业会选择终止合作。足球界也常有喜新厌旧的现象,频繁更换赞助商。国际足联更换过许多合作伙伴,早期的胶卷、剃须刀等广告从世界杯赛场撤下,十分普遍。
赞助体育活动的商家普遍认为,将广告投放在比赛现场,其宣传成效要优于路牌或媒体,何况推广费用可以计入产品成本,这样做自然是有利的,这也是足球运动资金波动剧烈的一个因素。巴西尽管发生了多次民众抗议活动,批评政府优先建设世界杯球场,而忽视了教育、医疗等基本民生需求,但该国在去年的球员转会市场上,仍旧以超过1400笔交易的成绩位居第一。足球既然号称“世界第一运动”,自然不会缺少金钱支持,也无需担忧缺乏投资,更不必担心缺少扩大经营的意愿。
现在,中国的队伍和裁判与巴西世界杯失之交臂,但中国的公司广告却出现在国际足联的合作伙伴名单上。同样未能进入世界杯决赛圈的阿联酋,其航空公司的广告也出现在赛场附近显眼的地方。究竟是企业更加看重世界杯,还是足球界更加重视世界杯,实在难以断言。企业的声望与足球的困境并非必须紧密相连,不能说必须等到支持的国家队成为强队之后,才能去支持世界杯。世界如此,中国亦然。
中国的职业赛事早已被国际广告商垄断,国内品牌却常在世界杯转播中出现,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相互映衬,场面纷繁复杂,场地空间狭小,竞争态势却永无止境。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10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