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孩子们家门口踢足球场地难寻,不让踢还不开放?

日期: 2025-10-12 04:01:46|浏览: 1|编号: 164043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来源于网络网友,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客服。

调查:孩子们家门口踢足球场地难寻,不让踢还不开放?

培养足球兴趣应从儿童时期开始,这已成为体育界的普遍看法,也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标语。在京城,众多学校为小学生安排了足球教学,颇受少年们的欢迎。与此同时,不少三至五岁的学龄前儿童,也正参与足球的初步学习活动。

不过,经过媒体探访得知,虽然儿童足球教学场所并不难寻,可方便孩子们在住所附近进行踢球活动的场地却非常稀少,甚至部分社区也针对足球运动实施限制措施。

吐槽

想在家门口踢球太难了

报名足球班半年了,孩子一次训练都没参加过,周女士这样说道,她儿子在四岁多的时候加入了足球兴趣小组,当初决定让孩子上兴趣班,主要是觉得足球现在越来越受欢迎,已经变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体育活动,普通人很容易接触到,没想到,想要培养孩子的这个爱好,最大的困难竟然是找不到合适的场地进行练习。

周女士居住在马甸南村小区,该小区原本设有供儿童玩耍、进行足球运动的场地,然而出于安全防范及管理秩序方面的考量,小区方面禁止在此踢足球。“孩子们放假期间踢球,曾遭到保安的严厉斥责,并且还会联系到他们的家长。”周女士表示。

这个区域禁止踢球,邻近的小公园也不允许这项活动。马甸南村小区的旁边是双秀公园。园方设立的提示牌上,清楚说明不可以带球类和水弹枪等物品入园,在禁止携带物品的图示中,还特别标明了足球的形状。我们注意到,公园里并非没有空地,只是这些地方都被踢毽子、跳绳、打羽毛球、跳广场舞等运动占用了。足球活动确实比较剧烈一些,不过就是想让孩子练习控球,感受一下球感,也不必非要参加比赛,这点基本要求都难以实现。周女士觉得,当前的管理办法,过于简单粗暴了。

周女士所在地的马甸公园,其实早先就安排了足球场地建设,然而附近住户期待了两年多时间,场地始终未能投入使用。周女士觉得,要培养任何爱好,都必须通过不断练习,孩子们要是能察觉到自身成长,就会更加热衷,也才能长久地保持这份热情。

探访

点位:亦庄文化园西园足球场

大门紧锁落叶堆叠,很萧条

部分住户为门前缺乏活动空间而发愁,另有住户疑惑,明明规划了儿童足球场,却迟迟未能投入使用。

亦庄的刘先生表示,亦庄文化园西园设有规模宏大的儿童足球场地,但目前入口处大门紧闭。根据官方信息,该足球场占地超过一万五千平方米,内部划分成多个不同规模的正规足球场地,具体包含五个七人制场地、四个五人制场地、两个六人制场地,以及一个十一人制场地。

3月10日午后4点钟,记者抵达亦庄文化园西园,根据园内示意图,足球场位于西北角区域。记者寻至场地后见到,铁丝网将足球场围挡起来,入口处大门反锁,外部人员无法进入。当地居民陈先生表示,自己在该地跑步已持续两年有余,此地是他日常路线上的必经站点,从未见其开放,认为如此优质的公共设施被闲置实属可惜。

进入运动场必须经由一座小阁楼,那座阁楼同样被锁着。媒体人士发现,阁楼里面的服务台以及地面,还有楼外的门框,全都落满灰尘,可见已经很久没有人照管了。朝围栏里面看去,运动场的枯叶、散落的枝条叠压堆积;损坏的座椅独自躺在场地中央;场边张贴的告示、悬挂的布幌部分脱落、破损,露出其后的木质材料,场地边界的塑胶路面上的黑色涂层出现裂纹

后来,记者又联系了该球场的管理方索福德体育,并且拨打了亦庄文化园西园的客服热线,得到的回应是,场地的硬件设备出现了损坏,必须经过修理才能重新使用,现在还在制定计划,不过没有透露正式对外开放的确切日期。

点位:马甸公园足球场

“资金链断裂”两年多,刚开始“试运行”

3月9日午后4点多,记者抵达马甸公园足球场,那里有两片大小不一的足球场地,均被绿植带和蓝色栅栏包围,入口处的门扉紧闭。从栅栏缝隙朝里瞧去,草坪翠绿如新,足球场边的空置座椅、垃圾箱等设施齐全,偶尔有路人探头朝里面窥视。

记者联系了马甸公园,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因为疫情困扰,同时足球场相关设施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此前一直没有对社会开放,现在已经有试运行的安排了。

3月11日傍晚18点,媒体人员再度抵达该处,见到临时隔离设施已撤除,两个不同尺寸的绿茵场地已经投入测试阶段。

宽阔的草地上,一群十来岁的少年正在激烈地比赛。这个小型足球场是特意为孩子们建造的,入口处挂有“参观规则”“球场互动指南”、扫码入口等标识,提醒5岁至1米6身高的儿童适宜参与。工作人员查看后得知,该场地设有多种足球娱乐项目,包括“门柱对决”“水瓶挑战”“幻影突破”等趣味玩法。

新闻报道显示,该运动场地并未设置常规的框架式“球门”,而是由16块独立板材拼接而成的墙体,以及4个“智能互动电子球门”共同构成。这种新型球场借助色彩变化来指示胜负结果,并且能够调整玻璃显示屏上目标区域的击打位置,从而让参与者的不同身体部位都能得到有效锻炼。

据了解,试运行期间,球场对市民免费开放。

追问

公园里该不该禁止踢球?

接受访问的家长们提到,孩子们踢球,其实并不一定需要非常规范的场地,如果真要带孩子去成年人踢球的场所,不仅费用很高,而且召集足够多的孩子也有难度。虽然很多郊外的公园限制较少,不过离家太远,也需要付出不少时间成本。家长们询问,城市里的公园,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踢球呢?

记者注意到,双秀公园并非唯一禁止踢球的地方。东城的青年湖公园也在其“游园须知”中明确表示不允许在园内踢球。青年湖公园的管理人员透露,此前园区内确实发生过踢球导致人员受伤的事件。因此,出于安全考量,公园方面制定了禁止踢球的管理措施。《北京市公园条例》第46条也明确指出,游客在公园游览时,不得在非体育活动区域进行踢球行为。从条例上看,公园的“禁令”确实“有法可依”。

在双秀公园禁止携带物品示意图上,明确画出了足球图案。

北京青年湖公园在“游园须知”中明确禁止公园内踢球。

管理部门出于游客安全的考虑,我们也能明白。不过还是希望有条件、有空间的公园也能为孩子们考虑一些。比如单独规划一个场地,尽量不影响到其他游客。其实并不需要非常大的标准场地,能够让孩子练习控球、传传球就足够了。此外,胡先生还建议管理部门推动荒废场地重新开放,为市民提供便利。

建议

利用高校及中小学校园场地

很久以前就有人提议,在周末和假期,让学校的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以此解决城区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然而,到现在这个提议还没有被采纳实施。

杨波是儿童体能训练领域的开创者,他试图与一些中小学沟通,在周末的特定时间有偿提供运动场地使用,不过学校出于安全责任考量,全都婉拒了这一提议。也有部分学校坦言,虽然认为这个想法很有价值,但在财务操作规范上,即便收取场地维护费也无法合规入账,所以缺乏合作意愿。

开放性大学校园场地对外提供使用吗?调查得知,北京市内部分高校对外来者进入校园存在诸多门槛。中国政法大学安保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现在非本校人士进校必须联络校内师生,并阐明事由、办理登记手续,并且学校暂时不允许外来者使用内部活动设施;中国传媒大学接待访客,需要自行找到一位教师对接。

调查表明,近些年国内多数学校体育设施对公众开放的比例不足四成。调查人员了解到,高校不愿意让出场地,主要顾虑有安全风险问题,会影响到本校师生的活动区域,还会和正常的教学安排产生矛盾。周女士提出,要让学校在周末接纳外部人员,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办法,政府部门可以先对实际需求进行考察,选择个别学校进行尝试。

社区微改造“挤”出踢球空间

在居住环境较为拥挤的社区,进行足球活动更易引发与邻居的摩擦。所以,部分社区开始限制踢球行为。怎样既能满足孩子们运动的需求,又能防止发生意外伤害事件呢?

杨波负责的儿童体育培训机构,已接到不少社区物业管理方的合作请求,希望对闲置空间进行简单翻新。比如在朝阳杨闸环岛附近的京通苑,就利用原有运动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成功将五人制足球场引入社区内部。孩子的活动空间不需过于宽阔,成年人惯用的场地规格反而会造成资源闲置;而且,针对初学足球的儿童,过大的场地反而不利于他们维持频繁的控球练习,常常会只顾着漫无目的地奔跑。这是足球科班出身的杨波提出的看法。

以“笼式足球”为例,所需场地更为狭小。近期,杨波在西二环沿线、广安门南滨河路区域,寻得一处适宜孩子踢球的设施,名为“铁笼子”。该场地虽面积不大,仅有十几平方米,但呈圆形,铺设了草坪,并且树立了一道高高的铁丝网,用以阻挡足球飞入马路上。“笼式足球”并非新奇的玩意儿,在巴西、英国、法国、荷兰这些足球实力雄厚的国家,相当普遍。在土地资源极其宝贵的中心地带,或者对于已经设定用途的公共绿地,借助“笼式足球”设施来设置足球练习场所,同样是一种能够带来多方好处的方案。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实用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