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苏州4月3日电 记者马邦杰报道 日本足球让我们觉得既亲近又疏远,双方相距不远,但水平差距很大。球员的素质直接反映队伍的实力。日本足球与中国隔海相望,却能不断涌现出好球员,可中国足球为何做不到?新华社记者最近在采访新任中国U15(15岁以下)国家男子足球队主教练浮嶋敏时,主要谈到了这个问题。
中国U15国家男子足球选拔队的主教练是浮嶋敏,他今年56岁,来自日本。浮嶋敏是一名亚足联职业级教练员培训讲师,在中国足协还没有本土的同类职位。他拥有非常丰富的执教经历。最近,浮嶋敏在苏州市足球运动中心考察球员的时候,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在采访中,针对一些关于球员培养的细节问题,浮嶋敏都给出了非常耐心和详细的回答。问答之间,反映的是中日足球差异以及深层次的原因。
以下是采访内容整理:
一、球员的灵性
问:观察中日成年队伍交手,可以察觉到我国选手体格不比对方差,可总觉得他们的悟性逊于日本选手。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浮嶋敏答表示,我国运动员在奔跑等身体素质方面表现良好,但在传球和判断方面能力稍显不足。日本选手过去也曾面临类似状况。我们后来了解到,日本选手在9至12岁这一关键阶段,训练方式不够合理,造成他们成年后决策能力存在缺陷。这并非选手自身的问题,主要是他们9至12岁时教练指导存在偏差。我幼年时参与足球活动,指导者通常采用强制性的沟通模式,日本方面察觉到这一现象,于是倾注众多资源,着力提升初级指导人员的专业能力。
当前中国足球领域仍有强制灌输式指导的教练存在,球员们因而畏惧失误,畏惧遭受教练的训斥,日本足球在以往是如何实现转变的?
回答是,并非日本足协主动察觉该状况,而是当众多球员远赴海外联赛时,他们注意到国外教练的指导方法存在差异。日本足协也派遣教练去海外进行考察,了解到球员培养方案和思维模式确实与其他地区不同。此外,日本还聘请了许多外籍教师来本国进行授课和指导工作。
当今日本教练的工作重点在于启发队员,而非直接下达指令,他们致力于让球员主动探索,当然必要时刻仍会进行指导,但核心是激发队员的认知,而非强制执行。并非所有日本教练都遵循这一理念,国内正逐渐形成一种倾向:教练们更愿意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队员独立思考,而不是直接告知正确答案或明确步骤。
询问日本教练的指导方法出现这种明显变化的具体年份或时段是什么
答:大概15年到20年前。
有些在中国从事青少年足球培训的外国教练表示,国内足球青训方面过于强调竞技表现,因而造成选拔人才时偏重身高、战术运用过于粗浅等现象,询问应当如何处理这一状况
日本早先也有类似情况,尤其二十年前更为突出。胜利与球员成长同样关键,好比车辆前后轮缺一不可,关键在于谁更渴望胜利。倘若教练的取胜心切过于强烈,球员便会束手束脚,具体表现为限制球员独立思考的空间。球员或许不再自主判断,完全听从教练指令。如此一来,培养球员的决策能力便无从谈起。比如教练在旁边喊:都去跑。球员什么都不想就去跑。
问:日本是怎么改变的?
教练需要持续培养,相关理念要不断传递给他们。在日本获得教练资格并非终点,必须定期参加更新培训和再学习。日本足协在教练再培训环节会再次强调这些理念。先向教练灌输这些理念,让他们明白怎样合理地启发球员。
请教青训指导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青训指导与职业队指导有何差异?
教练的成就衡量标准就是最终结果。与此不同,青年教练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也就是借助足球运动来引导球员塑造品格。因此,青年教练的言行举止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队员时刻都在关注着你。在培养阶段,指导者应当让球员经历挫折的考验。倘若取消球员面对失败的可能,他们就会沦为只会机械服从指令的木偶。
有人询问关于中国足球青训的情况时,一些外籍指导也常提及所谓“机器人”这个比喻……
绝对不可以这样。这就又涉及到之前讨论的内容,青训教练的培育作用十分关键。大多数孩子是在9岁到12岁之间,也就是他们开始对足球产生兴趣的时期,从而逐渐喜欢上这项运动。一旦他们形成了这种爱好,通常就会持续参与下去。同样是在这个关键年龄段,教练会开始教授他们一些基本的技术要领。
询问:先前我们谈到一个议题,即中国青训教练在选拔队员时,十分注重身体素质,因此,发育较早且体格强健的选手居多,导致擅长依靠后天努力提升的球员机会较少。实践证明,这类球员成长为职业选手的几率更高。那么,日本是如何应对这一状况的?
回答:评估运动员需关注其未来成长空间。教练需预估其身高,参考父母身高数据。日本每年统计所有参与足球运动的儿童身高,依据年度身高增长速率判定发育阶段。针对发育迟缓者,需减少训练强度,预防运动损伤。
一个孩子如果成长得很快,身体素质很突出,您认为他还会主动去练习技巧吗?在日本,同一个社团里不同年龄段的成员调动很常见。可以让发育快的选手去参加高一个年龄段的比赛,要让他明白,当他的身体优势被其他人赶上时,他应该怎样踢球。如果年纪渐长,他的长处会逐渐减弱,这时应当告诉他:必须更加注重提升你的技能,否则持续这样发展下去前景堪忧。
浮嶋敏(左) 二、日本足球的“12岁退役”现象
现在中国有一种非常让我们困扰的情况,就是孩子到了十二岁左右,就不再踢球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要上初中,学习的压力变大了,所以没有时间踢球了。不知道在日本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呢?
这个情况确实很有趣,日本东京的高档社区也存在类似情况,当地的孩子在12岁之前就会不再踢足球。这些高档社区居住的都是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例如律师和医生。他们期望孩子未来能从事相似的职业,因此不会让孩子去踢足球。当然,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北京的这些高档社区,也是整个日本比较罕见的现象。
问:日本普通家庭会阻止孩子继续踢球吗?
回答是那样,家长会催促孩子去踢球,而且催得比较急。很多家长会这样跟孩子说,你踢了这么多年的球,现在不踢了,心里不会有点舍不得吧。
问:利物浦目前核心中场远藤航曾是您的弟子。他初中阶段既要刻苦钻研学业,也能抽空去俱乐部参与选拔,进入俱乐部一线队那年同时获得了大学入学资格。他是怎样实现这些的?
关于远藤航,有朋友提及,曾见报道声称是我将其发掘,并持续培养为职业球员。然而,此说法并不准确,并非我发现了远藤航。
远藤航在横滨长大,因此很自然地向往横滨水手俱乐部,他小学和初中期间多次前往那里参加试训,但都没有被选中,初中时他一直在学校的足球队踢球,他升入初三那年,我是横滨FC的青少年训练负责人,当时俱乐部建议我去他所在的学校考察一下,于是派遣了球探进行评估,但球探并没有看好远藤航,最终是湘南海洋俱乐部的青训部门选中了他。二零一一年远藤航进入俱乐部主队之际,我正在该机构担任指导工作。这位球员求知欲十分旺盛,他表明意图要进入高校深造,接着便成功实现了目标。
问: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日本高考竞争不像中国这么激烈?
回答在于目标院校的选择,不同学校的要求存在差异。日本学生承受的学习负担同样沉重,每天投入十小时学习十分普遍。然而,从事足球运动的学生或许不会将如此多的时间分配给学业。
问:日本普通家庭大多希望孩子上大学吧?
答:还是很多的,大部分家长还是觉得上大学能有更好的出路。
浮嶋敏(左) 三、优秀球员的态度
问:您提到远藤航求知欲旺盛,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您觉得他的学历背景对踢球有促进作用吗?
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远藤航并非那种光看就能明白其出色能力的球员。如果你在场边持续关注他,会察觉到他总是在默默为队伍付出。他精于实时洞察比赛状况,会考量风势雨量、草皮干湿程度高低等,并依据场上各种条件判断自身跑动路线。例如他所在队伍在前方部署很多球员,他会主动退守以阻止对方反击。而当后方防守人员冗余,他认为无需如此严密布防时,他会自行移动到前方。他总是在执行常人未曾行动的任务。
问:他的这个特点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
他的能力并非天生,而是通过持续经历挫折并总结经验积累起来的。他还有个显著特质,也是他性格的一部分:他从不全盘听从教练的指导。比赛建议,他更倾向于在比赛时独立琢磨如何行动,怎样促使局势转变,怎样让球队攻防转换更顺畅。这种独立思考的习惯早在他的青少年训练时期就形成了。那时,我作为教练曾给予他诸多指导。对于我的建议,他会认真考量,有时会采纳,有时则不会。他就是这么一位球员。
问:日本有很多球员在欧洲高级俱乐部比赛,中国球员怎样能在这些地方站住脚跟?对此有什么好的想法?
据了解中国运动员的福利一向很优厚。您认识久保建英吗?他目前在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皇家社会队效力。早些时候久保建英接到来自中东方面的邀请,对方提供的报酬是皇家社会队的十倍,但久保建英最终没有接受。他选择从提高足球技艺而非财富角度出发做出选择。
在海外联赛打球,立刻就能感受到对抗变得激烈,假如反应不够敏捷,身体就会显得吃力。远藤航于2019年加盟斯图加特队,那一年我在德国与他碰面。彼时他根本没有获得过出场时间。他坦言自己并不为无法上场而焦虑,而是琢磨着怎样才能赢得教练的信任。他清楚如何排解因缺乏比赛机会而产生的失落感。他并非因为去海外才变成这样,在日本时也是如此。他去年加盟利物浦后,起初并未获得出场机会。如今他基本上是球队中绝对关键的首发成员。不过他的速度确实很慢,相当迟缓。
问:那他需要脑子转得快吧?
他总是冥思苦想,思维十分敏锐,尤其擅长洞察细节。譬如对方前锋已经连续突破两名防守者,正持球疾速逼近球门,要观察他怎样处置?他绝不贸然出脚拦截,而是先切断对方直插球门的路线,始终如此。对方球员察觉正面受阻后便会自觉放慢速度。远藤航正是利用对方减速的瞬间再寻求对抗机会。他一直保持着同样的发型,从不追求什么高档物品,全部心思都放在了踢球这件事上。
久保建英属于天赋异禀的球员,并且非常勤奋刻苦,您是否见过久保建英本人?他身材并不高大,远藤航和久保建英都不是那种完全听从教练指挥的球员,这类球员在比赛胶着阶段往往能发挥出他们的实力
问:我们中国现在缺少这样的球员……
服从指导的队员,在紧张的比赛里,面对观众容易感到紧张,会频繁观察替补区和教练位置。前些日子中国U15男足选拔队训练期间,我发现部分队员在突破成功或失误后,总会看向教练席。这说明他们没有将全部精力投入足球。他们或许在思考:指导会如何评价我?看到球员有这样的反应,我基本能够判断他们是怎么成长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