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苏州4月3日电 记者马邦杰报道 日本足球让人感觉仿佛触手可及,又似乎遥不可及——两国地理相接,但足球水平却存在巨大差距。球员水平是实力最直观的反映。同在一片海域的日本足球,为何能不断涌现出出色选手,而中国足球却难以做到?新华社记者近期在采访新任中国U15男足国家队教练浮嶋敏时,主要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交流。
中国U15国家男子足球选拔队主教练浮嶋敏(左)
浮嶋敏现年五十六岁,担任亚足联职业级教练员培训讲师一职,这一头衔在中国足协内部尚属空白,他本人拥有深厚的执教履历。近期,他在苏州足球中心考察球员时,与媒体进行了深入交流。针对部分聚焦于球员培养细节的问题,浮嶋敏给出了详尽周到的解答。通过对话内容,可以窥见中日足球各自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深层因素。
以下是采访内容整理:
一、球员的灵性
问:观看中日成年队比赛,很容易察觉到中国球员的体质并不比日本球员差,然而总觉得中国球员的球感不如日本球员。为何会存在这样的差距?
浮嶋敏答表示,我国运动员在奔跑快慢等身体素质方面表现良好,然而在传球迅捷度和临场决断力上存在些许不足。日本选手过去也曾面临相似状况。我们后来察觉到,日本选手在9至12岁这一关键成长阶段的训练方式欠妥,致使他们在成年后表现出决策能力的欠缺。这并非运动员自身的过错,主要源于他们9至12岁时指导者的失误。我幼年时参与足球活动,指导者总是采用强制性的沟通模式,日本方面注意到这一现象,于是开始着重培养基础层面的指导人员,并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
当前中国足球领域仍有强制式指导的教练存在,运动员们担心出现失误,担心受到教练的批评。日本足球在以往是如何进行转变的?
回答是,并非日本足协主动察觉到这一状况,而是由于众多球员远赴海外联赛,他们开始注意到国外教练的指导理念存在差异。日本足协也派遣教练前往海外进修,经过学习确认,确实在运动员培养方法和思想观念上与国内有所不同。此外,日本还聘请了许多外籍教师到国内进行授课和指导工作。
当今日本教练的工作重点在于启发球员,而非直接指挥球员行动。虽然有时仍需进行具体指导,但根本目标转变为引导球员自主思考。并非所有日本教练都遵循这一模式,国内正形成一种新动向:教练们更愿意通过提出疑问来激发队员的独立思考,而不是直接告知他们应当如何操作。
询问日本教练的指导方法出现这种明显变化的具体年份,或者是在哪个时期发生的
答:大概15年到20年前。
一些在中国从事青少年足球训练的外国教练表示,国内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中过于强调竞技表现的现象比较突出,这种现象造成球员选拔时偏重身高、训练中战术运用较为单调等问题,对于如何应对这种情况,需要深入探讨。
曾经日本同样面临这种情况,尤其二十年前更为明显。胜利与球员成长同样关键,犹如车辆前后轮缺一不可,关键在于谁更渴望胜利。倘若教练的取胜心切过于强烈,球员便会束手束脚,具体表现为限制球员的独立思考。球员或许不再自主判断,完全听从教练的指令。如此一来,培养球员的决策能力便无从谈起。比如教练在旁边喊:都去跑。球员什么都不想就去跑。
问:日本是怎么改变的?
教练的培养是首要任务,相关理念需持续向教练传递。在日本获得教练资格并非终点,必须定期进行资格更新和学习。日本足协在教练再培训环节会着重重申这些理念。通过这种方式,先让教练理解如何恰当引导球员。
请教各位,青少年训练的指导者需要具备哪些核心能力?与职业队伍的教练相比,他们的工作职责和关注点又有哪些显著差异?
教练的成就就是全部。教练的作用不同,青训教练首要任务是培养球员品德,借助足球来引导球员学会为人处世。因此,青训教练的言行举止十分关键,因为球员一直密切观察着教练。在培养阶段,教练需要让球员经历失败。如果取消球员失败的可能,球员就会变成只会听从指令的“工具人”。
询问有关“机器人”,部分外国指导在评说我国足球年轻选手培养状况时也常常提及这个说法
绝对不可以这样。这就又涉及到先前讨论的内容,青训教练的培育具有关键作用。多数孩子是在九岁到十二岁期间,即他们开始对足球产生兴趣的时期,从而逐渐沉迷于这项运动。在这个关键阶段,教练会教授他们相关的技能知识。
询问:先前我们讨论过,中国青训教练在选拔队员时特别关注身体素质,导致发育较早的强健型选手数量较多,严重压缩了依靠后天努力提升的选手的发展机会,而事实证明,这类选手成长为职业球员的几率更高,那么日本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回答:评估运动员时主要关注其未来成长空间。教练需预估他们的身长,参考父母身高数据。日本每年统计所有参与足球活动的少年身高,依据每年身高增长速率判定其发育阶段。对发育迟缓者,需适度减少训练强度,预防运动损伤。
一个孩子如果成长得很快,身体素质很突出,您认为他还会主动去练习技巧吗?在日本,同一个社团里不同年龄段的成员调动很常见。可以让发育早的成员去参加高一个年龄组的比赛,需要让他明白,当自己的身体优势被他人赶上时,应该怎样踢球。假如他年纪渐长,能力优势逐渐减弱,那么就应该告诉他:必须集中精力提升专业技能,否则持续这样发展下去前景堪忧。
浮嶋敏(左)
二、日本足球的“12岁退役”现象
询问:国内当前存在一个颇为棘手的“十二岁结束踢球”状况,即青少年在十二岁上下便终止足球训练。这主要源于升入中学后,学业压力增大,导致无暇继续踢球。日本是否面临类似困境?
确实很奇特,东京的富裕地段存在类似情况,当地儿童在12岁前就不再踢足球了。这些高档社区多居住着社会名流,例如律师和医生等专业人士。他们期望子女未来能从事相似的职业,因此不鼓励孩子参与足球运动。这种状况主要局限于东京的富裕区域,也是整个日本比较罕见的现象。
问:日本普通家庭会阻止孩子继续踢球吗?
情况或许不同,家长会催促孩子去踢球,并且催促得比较急切。许多家长会对孩子说,你踢了这么多年的球,现在不踢了,是不是会感到有些遗憾呢?
问:利物浦现在的主力后腰远藤航曾是您的弟子。他初中阶段在刻苦读书的同时,还能抽时间去俱乐部进行试训,进入俱乐部职业队伍那年还考上了大学。他是怎样实现这些的?
关于远藤航,有朋友告诉我,某篇报道声称是我发现了这名球员,并且一直负责将他培养成职业选手。但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我并没有发现远藤航。
远藤航来自横滨,他自然而然地向往横滨水手俱乐部。他小学和初中期间多次去那里进行试训,但都没有成功,初中时一直在学校的队伍里踢球。远藤航升入初三那年,我是横滨FC的青少年训练负责人,当时俱乐部建议我去他们学校考察一下,于是我就派遣了球探,但球探并没有看中远藤航。最终,湘南海洋俱乐部的青训负责人选中了他。二零一一年远藤航进入俱乐部成年队期间,我正在该机构担任指导工作。这位年轻球员求知欲十分旺盛,他向众人表示过希望进入高校深造,并且最终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
问: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日本高考竞争不像中国这么激烈?
回答而言,需要看具体目标院校,不同高校竞争程度存在差异。日本学生学业负担同样沉重,每日投入十小时学习十分普遍。不过,从事足球运动的学生或许不会将如此多时间用于学业。
问:日本普通家庭大多希望孩子上大学吧?
答:还是很多的,大部分家长还是觉得上大学能有更好的出路。
浮嶋敏(左)
三、优秀球员的态度
请问远藤航求知欲十分旺盛,接受过体系化的教育培养。这种教育背景是否有助于他在足球领域取得进步?
确实存在。远藤航并非那种光看就能明白其出色能力的球员。若在场边持续关注他,会察觉到他总是在默默为队伍付出。他精于洞察比赛态势,会考量风力风向、草皮含水量与长度等,并依据场上各种条件判断跑位策略。例如他所在队伍在前方部署了众多球员,他会主动退守以阻截对方的快速进攻。而当后方防守人员显得过剩,他认为无需如此严密布防之际,他会自行移动到前方区域。他总是在执行常人未曾考虑的行动。
问:他的这个特点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
他的能力是后天磨练得来的,通过反复经历挫折并总结经验积累而成。他还有个显著特质,也是其性格的一部分:他从不全盘听从教练的指导。比赛建议,他更倾向于在比赛中独立思考,琢磨怎样调整策略,促使比赛态势发生转变,让队伍攻守转换更顺畅。这种独立思考的习惯早在他的青少年训练时期就已形成。那时,我作为教练曾给予他诸多指导,但他会对每个建议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决定是否采纳。这就是他的打球风格。
日本有很多选手在欧洲顶级俱乐部效力,中国选手如何才能在那个环境中站稳脚跟?对此有什么好的建议?
据了解中国运动员的福利一向很优厚。您认识久保建英吗?他目前在西班牙皇家社会队效力。久保建英曾经接到来自中东方面的邀请,对方提供的年薪是皇家社会队的十倍,但他最终没有接受。久保建英做出这个选择主要出于对提高足球技艺的追求,而不是被金钱所吸引。
在海外联赛打球,立刻就能感受到对抗的激烈程度,要是思维不够敏捷,身体就会显得有些吃力。远藤航于2019年加盟斯图加特,那一年我在德国与他碰面。当时他根本无法获得出场时间。他坦言自己并不为无法上场而焦虑,而是琢磨着怎样才能赢得比赛中的机会。他清楚如何排解无法参与比赛所引发的消极心态。远藤航并非只有在国外才表现如此,他在日本时也是如此。他去年加盟利物浦后,起初并未获得出场机会。如今他基本上已是球队无法替代的首发队员。不过他移动速度相当迟缓,确实非常慢。
问:那他需要脑子转得快吧?
他思维活跃,分析力突出,尤其擅长洞察细节。譬如对方前锋已经连续突破两名防守队员,正持球直逼球门,他怎样应对?他从不贸然出击,而是首先切断对方进攻的必经之路,始终如此。对方球员察觉正面受阻后就会主动放慢速度。远藤航正是利用对方减速的瞬间再寻求控球机会。他始终保持着同样的发式,从不购置昂贵物品,全部心思都倾注在足球运动中。
久保建英属于天赋异禀的球员,并且非常勤奋刻苦,您是否见过久保建英本人?他身材并不高大,远藤航和久保建英都不是那种完全听从教练指挥的球员,这类球员在比赛胶着阶段更能发挥他们的特长。
问:我们中国现在缺少这样的球员……
听话的队员在关键时刻容易紧张,面对观众时会显得焦虑,总往替补区或教练那里瞟。前阵子中国U15男足选拔队训练时,我发现部分队员在带球突破得手或失误后,会频繁瞟向教练位置。这说明他们心思没全在踢球上。他们当时或许在想:教练会怎么评价我?看到球员有这样的反应,我基本能够判断他们是怎么成长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