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这支中国盲人男足队超牛
你知道足球场是什么样子吗?
天空湛蓝,云朵洁白,草地青翠,场边观众全部参与起波浪表演……这件事情,我们处理起来毫不费力。
然而,对于那些存在视觉问题的群体,他们完全无法目睹这个色彩缤纷的天地。世间万物,只能凭借他们灵敏的听觉去感知。
试着设想一下,倘若你被蒙住双眼走进运动场地,即便只是单纯地移动脚步,想要和队友们交流协作,或是完成一次射门,恐怕都难以实现,就连只是鼓起勇气随意行走,又能持续多长时间呢?
看比赛的小心翼翼,踢比赛的嗓门大
在无光的环境里,人容易迷失方向,产生惊慌。眼睛看不见东西,走路都十分困难,自然无法谈论奔跑,更不用说碰撞和争抢了。然而,这种在我们看来难以设想的情形,却是盲人足球选手的日常活动。他们真的做到了,依靠一种“非凡的技巧”,挣脱了黑暗造成的限制。
(中国队上场 潮新闻记者 吴煌摄)
盲人足球,比赛时每队由五人组成。其中守门员可以是非盲人,其余四位是视障者。为了保障竞赛的公正性,所有参赛者都必须佩戴深色眼罩。
球场两侧边缘装置了防护设施,与普通五人制足球的差异在于,盲人足球触碰这些设施不会构成越位,运动员还能通过设施碰撞时产生的声响来掌握球的动向。中国队的选手们因为控球技术扎实,团队协作默契,比赛过程十分连贯,具备很高的观赏价值。
盲人足球里面装有一个小钢珠,球体在移动时会发出声响。运动员借助球的音效,以及场地上特定位置的工作人员所提供的指示,来实施传球、阻截和射门的各项技能。
(中国队首场对战印度队 潮新闻记者 吴煌摄)
为保障运动员安全,比赛进行中,所有参赛选手移动时,都要喊出“voy”或者“喂”之类的提示音,否则将认定违规行为。亚残运会中国盲人足球国家队教练王桂顺说明,实施点球时,指导员会在左右门框,从下往上,先轻叩一声,再重敲一次,顶部则要敲四次,以此让选手明确球门位置。
因此,盲人足球赛事开展期间,场边观众需保持安静,以免妨碍选手表现。唯有进球瞬间,看台才会响起酝酿许久的激情呐喊。
观看比赛时十分谨慎,而踢球时声音洪亮,这应该是现场观察盲人足球和健全人足球比赛时最明显的差异。
(现场观众 潮新闻记者 吴煌摄)
杭州亚残运会男子五人制盲人足球赛事于拱墅运河体育公园展开,今日上午十时,中国盲人足球队首场较量面对印度队。凭借2:0的领先局面,中国队攻势凌厉,比赛临近尾声仅剩两分钟之际,接连攻入两球,最终以4:0的比分彻底奠定胜果。
中国队赢得比赛,观众席响起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比赛结束后,队员们挨着站在一起,朝着观众区域,郑重地弯下腰,表达谢意。
这支有点牛的队伍,其实是支散装“游击队”
这支中国盲人男足队伍,其实绩表现来看,或许更配得上“国足”这个称号。虽然公众关注度有限,鲜为人知,但他们确实在为国赢得荣誉,面对阿根廷、巴西等强敌时,也能打得有声有色。
2023年世界盲人运动会暨盲足世锦赛(世界杯)获得亚军称号,东京残奥会、巴西里约残奥会取得第四名成绩,2008年北京残奥会赢得亚军,2010年广州亚残运会获得冠军,2013年亚洲盲人足球锦标赛决赛中成功卫冕冠军头衔。
(赛后面向观众以示感谢 潮新闻记者 吴煌摄)
这支队伍自2008年北京残奥会崭露头角,逐步发展成为亚洲顶尖劲旅,敢于同世界一流队伍较量,始终在困境中砥砺前行,为国内足球界注入了一股活力。
这个队伍其实是个临时拼凑的“流动战队”。他们许多人踢球并非主业,多数人从事与盲人相关的工作,例如,做盲人按摩。
中国队赛前训练的第二天,前来采访的媒体人员与这些年轻球员有了难得的面对面交流。训练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场地上十名选手全都湿透了。
“哇哦!哇哦!哇哦……”沙哑的嗓音此起彼伏,音调随足球的远近来回调整,速度变化时高低也随之起伏。“老唐,往左侧!”“老魏,传回来!传回来!”在王桂顺的调度下,队员间的协作相当流畅。
(场上激烈对抗 潮新闻记者 吴煌摄)
俞裕锬出生于1989年,是队伍里年纪最长的成员,大家自然而然地称他为老俞。他是我国首批盲人足球选手之一,先后出席了北京、里约、东京三届残疾人奥运会。
老俞谈到自己的爱好,经常收听电台播报的体育赛事,对于世界杯赛事更是格外在意。他天生视力不佳,童年时期尚存些许光亮,但后来连这点微弱的光明也彻底失去了。2005年,正在福州盲校就读的俞裕锬得知当地计划成立盲人足球队,便立刻决定加入,要知道在此之前他从未接触过足球。就这样,他一步步从福建走向全国,最终还登上了国际赛场。
队员们在日常生活中各自忙碌,当面临竞赛使命时,会聚集起来进行阶段性强化练习。起初在运动场蒙蔽视觉前行,继而尝试运球行进一至两米、三四米,最终过渡到运球奔跑,凭借持续不断的练习,逐步习惯场地条件,增强运动感知能力。
教练需要示范每一个技术环节,运动员们随后用手去体会用力的具体位置和动作的范围。
教练王桂顺认为,盲人足球队员最关键的品质是勇气。他们需要反复练习传球射门,不惧怕冲撞后摔倒受伤,直到身体掌握动作要领。他们之所以无惧黑暗环境,是因为内心充满希望。
(奔跑传射 潮新闻记者 吴煌摄)
吴利民是队伍里仅有的一个身体健全的成员,并非教练。他承担守门职责,同时也是中国队防线十二码区域中极为重要的观察者。除了守门,老吴还负责向后方防守队员发出提醒。日常状态下,老吴和一般平民足球爱好者一样,在嘉兴某业余机构担任守门员,当有盲人足球赛事举行时,他的角色便转换为国家队门将。二零一三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以加入这个不寻常的球队,十年来,与这些队友们比赛时一起生活,早已情同手足。
那天,训练收工之后,老吴走在前面,队友刘猛挨着他的胳膊走在日光里。这是盲人足球运动员走路时特有的习惯。他们一边说一边笑,走着走着,刘猛主动抱住了老吴,两个身影重合在一起映在落日中,拖得特别长。
(吴利民和刘猛肩并肩走在阳光下 潮新闻记者 伊志刚摄)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能算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