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印要钱还是要命?背后真相引人深思

日期: 2025-09-23 15:04:14|浏览: 38|编号: 16192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来源于网络网友,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客服。

许家印要钱还是要命?背后真相引人深思

潮湿出租屋里起家的许家印

1996年,深圳的夏天湿热难耐,许家印在一间狭小的出租房内,思考如何通过无本买卖开拓事业。他身无分文,但善于言辞,思维敏捷。当时,他看中了一块土地,计划建造商品房,然而连首付款都难以凑齐。他找到土地所有者,郑重承诺先签订协议,资金可以分阶段支付,并夸张地描述了未来楼盘的盈利前景。那地主是个本分之辈,被对方天花乱坠的言辞说得迷迷糊糊,反复思量了数日,最终还是应允了,准许他先行占有那片田地。

事情处理完毕,资金却迟迟不到位。许家印立刻赶往金融机构,向信贷部门人员极力争取,态度十分诚恳。他身穿一件不太平整的衣裳,额头上满是汗水,反复阐述自己的构想:该楼盘地段优越,深圳房产价格正在迅猛攀升,若能获得500万贷款支持,定能按时偿还本息,甚至还能支付额外费用。

银行方面起初态度强硬,认为他缺乏担保,风险过高。但他坚持不懈,每天频繁造访银行,抓住时机与信贷员攀谈、敬烟,最终使信贷员无法拒绝,最终同意放款。五百万元到手后,他感到宽慰,但这笔钱远不足以支付建楼费用。于是他又找到建筑队伍,当众承诺先动工,材料费和人工费日后结算,楼建成出售后大家共同获利。施工队的负责人见他神情十分肯定,并且得知金融机构都愿意借钱给他,便狠下心同意了,随即带领工人动工了。

建筑进度极快,1996年的深圳遍地是建筑工地,尘土飞扬,机器声震耳欲聋,许家印经常亲临现场监督。当时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他主要依靠口头沟通和强硬作风,协调地主、银行及施工队伍。房屋完工后,他并未追求高额利润,而是立足实际,直接以低于造价的价格出售。

那个时期,深圳的房产市场异常火爆,新推出的楼盘迅速售罄,大量资金不断涌入他的账户里面。通过出售房产获得的收益,他不仅清偿了银行所欠的债务,也全额支付了建筑工人的预付款,甚至连土地所有者的尾款也全部结清了,而他个人手中仍然保有一大笔可观的剩余资金。这种几乎不耗费自身财力的交易模式,确实被他运用得相当纯熟。这种近乎极限的操作手法,也成为了他日后在商业领域中叱咤风云的最初基础。

陪富豪打牌换来的救命钱

2008年,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毫无征兆地爆发,波及了所有领域,恒大的财务状况也在这场危机里变得非常危险,公司账目上的现金几乎完全消失,合作商追讨欠款的电话接连不断,金融机构的贷款到期日仿佛随时会落下。许家印并没有被这种困境吓退,他整理好个人物品,立刻前往香港,拜访了新世界集团的主管郑裕彤。

那位香港企业家当时已是商界翘楚,经营着房地产、酒店、珠宝等众多行业,财富惊人,却十分内敛,平时最喜欢打牌和下棋消遣时光。许家印抓住了这个特点,以从不言败的姿态,连续三个月几乎每天陪伴在郑裕彤左右。他陪郑裕彤玩桥牌,陪郑裕彤摆棋盘下象棋,牌桌上他心态平和,棋盘前他下子稳健,偶尔还谈谈内地房地产的行情,说说恒大在广州、深圳的工程动态。

郑裕彤起初觉得那个从内地来的老板挺有意思,但时间长了,许家印的精明和韧性让他十分惊讶。三个月过去,许家印没有直接开口要钱,而是利用这段时间慢慢铺垫,等到时机合适,他才自然地谈了恒大的困境,说明了资金周转的迫切性。郑裕彤听完没有过多考虑,点了头同意投资,几十亿港元的资金就这样转入了恒大的账户。

这笔资金非常关键,如同强效兴奋剂,硬是让恒大从倒闭的悬崖边挽救了回来,2008年的那次经济困境,众多公司半途而废,恒大却凭借这笔关键支持存活下来,不仅清偿了部分紧急款项,还维持了几个核心工程的建设进度。这一事件在房地产行业迅速传播,许家印与富商对弈数月,最终获取数十亿资金,这段经历成为行业佳话,同时也展现了他穿梭于政商两界的精明手段。

登顶全球房企的疯狂扩张

二零一六年间,恒大销售总额攀升至三千七百亿元,行业首位宝座由此稳固,这一成就令业界瞩目。当年庆功宴席,许家印略带醉意,手持酒盏立于高台之上,提出“能否名垂青史”之问,台下一众掌声雷动。

他这些年实行的管理模式相当完整,早在1990年代初,他在舞阳钢铁厂担任车间主任期间,就制定了300条严格规定,详尽到包含“身体倾斜150度即为睡眠”这类条款,迫使工人持续工作。他加盟恒大后,这套军事化管理被他推向了顶峰,球队直接实施“五开除”的铁律,比如稍有迟到就要受罚,训练时若未达标便会被淘汰,其纪律性之强,堪比军队。

这种高压策略在房地产的鼎盛时期效果显著,恒大的销售队伍热情高涨,各地楼盘上市后迅速售罄,营收逐年成倍增长,2010年代前期,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恒大凭借这种规范化、高效率的经营方式,迅速将业务拓展至全国上百座城市,开发的项目涵盖住宅和商业中心,几乎遍及所有领域。然而到了2016年,许家印显然不满足于仅仅在房地产行业称霸,他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其他行业,并且提出了“大量收购、积极合作”的宣言。

他起初进入瓶装水市场,推出恒大冰泉,但销售情况不理想,产品积压在仓库里难以售出;随后又大规模进入电动汽车行业,创立恒大汽车,声称要打造“世界顶尖的电动车型”,并兼并了多家相关公司。然而这些新兴行业无法像房地产那样迅速产生收益,恒大投入的资本如同潮水般不断流出,但资金回笼的速度却让人焦虑不安。他的管理思路依然依照旧模式,注重效率与扩张,却没考虑到各个领域的特殊状况。

新能源汽车的研制过程缓慢,技术难度极大,行业内部竞争十分残酷,恒大汽车投入了大量资金,却始终未能推出任何一款上市车型。其矿泉水业务更是成为了发展的阻碍,市场网络难以拓展,品牌影响力无法建立,最终导致产品大量积压只能以折扣价出售。企业盲目扩张导致财务状况恶化,过高的负债率使得财务状况日益严峻。

造假5641亿的资本魔术

2020年,恒大宣称其总资产达到了2.3万亿元,这一消息公布后,业内普遍认为该公司在行业中地位超然,堪称领军者。当时,恒大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其项目,各地楼盘销售情况热烈,年度销售额持续增长。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表面上的繁荣隐藏着巨大的问题。经过监管机构深入调查,事实浮出水面:2019至2020年间,该公司刻意夸大了5641亿元的经营额。

这说明了什么情况呢?保利集团每年的生产总额大约是两千亿元,恒大在短短两年内就凭空创造出相当于两个保利集团的整体规模。许家印这种经营手法确实令人惊叹,为了弥补资金缺口,他竭尽所能四处筹措资金。他先是发行了款名为“超收宝”的金融产品,动员公司职员倾囊购买,声称能获得高额收益且稳赚不赔,结果导致许多员工投入了个人储蓄乃至借来的款项。

他欲望未止,又将目光投向高层职位,聘请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以1500万年薪签约,但很快便要求任泽平将这笔资金重新投入恒大,声称此举旨在推动公司进步。任泽平无计可施,只能遵从,这1500万就此付诸东流。恒大运用这种“借新还旧”的手法,使财务报表显得十分好看,金融机构审视过后认为状况良好,不断追加信贷,合作商看到业务量增加也敢于继续合作。然而,这种虚假繁荣的把戏,终究无法抵挡漏洞持续扩大。

2021年,恒大财富发生重大风险事件,三十万投资者手上的四百一十亿元本金及收益全部无法收回。部分人购买理财是为了给孩子准备教育费用,也有人是用于养老计划,但突然间所有资金都损失掉了。监管机构在核查账目时发现,恒大声称的五千六百四十一亿元收入根本不存在,许多项目实际销售的房子远未达到报告中的数量,其财务报表完全是靠虚构数据维持的。

要钱不要命的最后挣扎

二零二四年,监管机构终于加大了力度,证监会向恒大开出四十一亿七千五百万的巨额罚金,恒大的财务状况再也难以隐瞒,二十五万八千亿的债务窟窿暴露在公众视野中。这个数额极为惊人,几乎可以比得上好几个重要城市的年度税收总额,恒大所背负的债务数量巨大到难以计算。

此时此刻,许家印依然不肯罢休,尽管国内资金缺口难以弥补,他完全没打算处置海外资产来偿还债务,反而前往美国申请了企业破产程序。这种“脱身之计”手段颇为高明,毕竟他在美国的企业已经背负沉重债务负担,企图借助司法途径将债务问题无限期搁置,优先确保自身核心利益不受损失。然而,该策略尚未完全展开,香港方面就突然曝光了重大负面消息。

2024年2月,香港高院披露相关记录,丁玉梅,即许家印的妻子,忽然向其幼子许腾鹤索要100亿港元欠款,该事件发生后,外界普遍揣测此举系“协议离婚”背景下的财富调拨行为。据悉,早在2021年恒大出现财务困境之际,许家印便将大量财产转移至丁玉梅名下,其中包括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豪华住宅,以及英国伦敦肯辛顿宫花园的别墅,这些资产的总价值高达2.85亿美元。

丁玉梅与许家印最终解除婚姻关系,那笔高达10亿港元的债务问题,被许多人看作是家族为转移财产所做的最后努力。然而,这一策略尚未实施完毕,伦敦法庭便颁布了全球性资产冻结指令,导致丁玉梅所拥有的多处房产被严密控制,既无法出售也无法处置。许家印的个人资产也未能幸免,他在香港的祥景楼房产遭遇债权人的追索,最终被直接公开出售,就连他购置的空客A319私人飞机也未能幸免,同样被查封并低价处理。

这些年,他借助足球机构与房地产运作,结交了许多政商界人士,鼎盛时期,任何人都得尊称他为“许主席”。然而到了2024年,足球机构只能依靠媒体发声维持形象,巨额债务让他倍感压力,海外财富无法保全,国内巨额罚款接连而来,家族转移的资产也被查获。

资料文献:钟夏所著《许家印:越界发展之非常轨迹》一文发表于《城市住宅》期刊二零一三年第十二期,页码为第一百零二页至第一百零三页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实用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