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倒转的金字塔”
2008年欧洲杯结束之后,我收拾好行李前往石家庄,由此开启了在大学校园的时光。闲暇时段,我不仅热衷于参与足球运动,还成为了文学社团的一员。通过这个社团,我认识了一位名叫蓝冰的同窗,他来自连云港,和我一样对足球和文学抱有极大的热情。
深秋某个日子,北风呼啸,万物凋零。我和蓝冰并排走在草地上,凝视着青翠欲滴的草皮,蓝冰忽然目光发亮,光芒璀璨。他沉吟片刻,说道:“我近期在钻研足球战术的演变过程,经过深入分析,我归纳出了三条主导足球战术发展进程的基本准则,这三条准则可以说是足球战术演进的核心脉络。” “是吗?”我立刻产生了兴趣。
那个时刻,他的见解极其敏锐,他的思绪极为自由奔放,他那连绵不断的阐述让我领略了复杂玄妙的足球天地。
现代足球形成之后,比赛规范并非固定不变,持续着演变和调整,这些变化并非随意发生,而是遵循着明确的发展路径。
研究“生物演化”的专家曾经阐述过一种关于“物种主宰”的观点。这个观点的核心内容是,所有生物的演变过程都是偶然的,不存在预设的轨迹。然而,庞大的生物种群,再加上悠长的演化岁月,最终会促使随机产生的变异朝着符合生存条件的方向演变,从而让猎豹的奔跑速度得以提升,使老鹰的视觉能力变得更强,使人脑皮层的褶皱更加深邃。这种学说表明,众多生物仿佛都存在一个无形的存在,暗中为同类物种的进步路线定向。
足球圈内仿佛存有某种神秘力量,它无形中调控着比赛条文的演变轨迹,倾向于让更具观赏性的条款得以延续和优化,相对缺乏吸引力的规定则会被逐渐舍弃
足球战术的演进过程呈现出一个明确的脉络,这个脉络可以用两个概念来概括,即对应与均势。
就是说足球打法正朝着攻守兼顾和队形均势的方向演变。这样,进攻方就不容易破门,防守方也难以遏制对手,这样的比赛才会更加引人入胜。
第三,足球战术的革新,很大程度上源于足球规则的更迭,而众多规则之中,越位规则最为关键,并且对足球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越位法则是足球比赛的核心,随着现代足球的兴起而确立。为了让足球比赛更具观赏性,越位法先后经历了三次关键性变革和两次小幅度修正,每一次变革几乎都引发了足球战术的革新,在使足球战术千变万化之余,也促使战术更趋攻守均衡和队形对称,这就是足球战术演进的主线……
此刻,我已将这些材料汇编为这篇文章,动笔之时,脑海中蓦地浮现出一位神采奕奕、意气风发的老同学,不过那段记忆已是十二年前遥远的往事了
越位规则的首次修正出现在1870年,修正前是现代足球诞生时最初确立的越位规则,概括来说就是:不论何种情形,只要进攻队员处于球的前方位置,即构成越位。
调整之后呈现眼前景象,当进攻队伍的成员将球送至对方区域的本方同伴手中之际,若该同伴与敌方球门之间只有两名或更少防守者,则构成越位犯规。
越位规定出台以来,那阵子踢球大致状况是那个样子的。后防线只要安排一名后卫,就能靠故意越位手法截断对方攻势。前场球员多数时候只能选择平传和后传,倘若硬要直塞,接应球员极易被判越位,因此进攻发展多靠个人盘带、单枪匹马。
越位规则首次调整后,制造越位的情况变得更为复杂,使得防守工作难度提升,从而更有利于进攻方取得进球。在此背景下,曾经风靡一时的九锋一卫阵型逐渐被淘汰,足球阵型开始向攻守兼备的方向演变,从九锋一卫过渡到七锋三卫、六锋四卫,最终发展成为经典的塔式二三五一阵型,足球阵型在追求攻守平衡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比赛战术体系。
中:越位规则的第二次修正是在1925年实施的,修正之前的具体判定方式是,当传球方队员将球传给位于对方半场的队友时,若队友与对方球门之间只有两名或更少防守方球员,则会被判罚越位犯规。
变更为,当进攻队员将球传给位于对手区域的队友时,若接球者与对方球门之间,对方防守球员不足两人,则构成越位犯规。
这次改革仅仅改动了一个字,但影响却是巨大而且深远的。
越位条款堪称足球的精髓,假如缺少这一规定,足球比赛或许会演变成橄榄球赛事,又或者会变成带有足球元素的田径项目。这项条款确保了足球的独特性,使其不会与其他运动混淆。
然而,现行越位条款的不足之处依然无法完全确保足球比赛的纯粹性。自从235塔式阵型在场上广泛运用之后,这种阵法对足球运动本身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快就因为越位判罚标准的不够严谨而暴露无遗。
那就是,依照当时规则,235阵型中仅需两名后卫和门将后撤便可运用越位战术有效牵制对方前锋。因此,那个阶段,越位战术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足球因缺少那种令人激动的进攻乐趣而显得极为实际、单调无比,球场的观众数量出现显著下滑,于是变革迅速发生。
变革后的越位规定尽管仅改动了一个字,从【三】调整为【二】,但这一看似细微的调整却显著提升了制造越位的门槛,导致实力较弱的球队难以单纯依靠越位战术来挑战实力占优的对手,因此此后比赛的进球总数和场均进球率均出现了明显上升。接下来的竞赛中,假如某个队伍继续沿用变革前的防守方式,将会遭受惨败,因此,为了配合改革,众多队伍进行了阵容变动,变动的核心是转换防守思路,使整体站位向后方移动。
但是防守方防线收缩时,进攻方前锋的突破区域会变小,必须依靠后场的配合和传导。具体来说,前锋线上必须安排队员回防接应传球,并带动前方进攻。正是在那个时期,阿森纳主教练查普曼获得了重要启发,在235阵式上进行了创新,通过整体后撤配合两名内锋回防,成功设计出广受赞誉的经典战术——WM。
阿森纳借助WM阵式驰骋英超,一度称霸联赛。后来,塞贝斯将WM阵式转变为四前锋战术,并将其带到匈牙利国家队。调整后的WM阵式更加精妙,匈牙利足球凭借这个阵式所向无敌,横扫全球。直至1954年世界杯决赛,西德队才攻破了匈牙利的WM阵式,而那年也诞生了流传至今的“伯尔尼奇迹”……
足球界对越位规则的第三次调整出现在1990年,那是因为当年世界杯的进球数出现显著下滑,特别是阿根廷队在那届赛事中采取的保守战术和功利打法,引发了众多球迷的批评,导致足球比赛的观赏价值大打折扣。为了提升比赛的进攻性,国际足联提出了两个改进方向,一个是将“突然死亡”规则纳入讨论范围,另一个是继续对越位规则进行修订,这次修订的重点是明确【越位位置】的判定标准。
进攻方队友若与防守方倒数第二位防守者处于同一直线,或者与倒数第二位及更靠后的防守者处于同一直线,则不构成越位情况。
此次调整将原先要求越位位置需位于防守队员之后的标准,变更为要求与防守方球员处于同一水平线。此项修订更加有利于进攻方,因此导致后续重大赛事中的进球总数出现显著增长。从战术角度分析,越位规则的这次变更宣告了风靡全球的“自由人战术”时代的终结。
1954年世界杯决赛“伯尔尼奇迹”发生当晚,担任塞维利亚队帅位的埃雷拉,仔细回顾了那场比赛,特别是分析了匈牙利采用的WM战术为何最终失利,由此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这些看法虽然独到深刻,但当时还显得不够清晰明确。埃雷拉后来去了意大利,担任国际米兰的主教练,正是在那个时期,他在WM阵型的基础上构思出了“自由人战术”,这一战术后来被被誉为“足球皇帝”的贝肯鲍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自由人战术中的自由人,在后卫和门将之间掌控全局、赢得关键。进攻时能够径直冲击对方球门,防守时能独自坚守要塞。从埃雷拉组建的“大国际”时期,到1974年世界杯的贝肯鲍尔,再到1990年世界杯的马特乌斯,“自由人战术”在足球赛场上呈现了众多经典场面。
1990年越位规定第三次修订时,原先要求球员需完全位于防守方倒数第二人身后,如今只要进攻方队员与防守方倒数第二名队员处于平行位置,即不算越位。因此,滞后的自由人反而给整体防守端制造越位难题,当对手攻破防线后,即便自由人及时回防,也丧失了从侧翼抢断和传中给守门员的两种应对方式,自由人弥补空缺的效率显著降低,最终,“自由人战术”逐渐在足球领域被淘汰。
这标志着越位条例经历了三次关键性调整,这些调整给足球打法带来了显著改变。此后,越位条例又有了两次小幅修正。
第四次修正出现在1995年,调整内容包括,处于越位状态的球员不会被认定违规,不过仍需判定越位情况。
第五次修正完成于2003年,调整后规定,参与进攻的队员,即便在越位状态,只要没有介入进攻,就不会被认定越位犯规。
这些就是足球发展历程中越位条款的三次关键变革以及两次细微的修正,几乎每次变动都促进了足球战术的演进,并且对这项运动的进步产生了正面作用,正因如此,越位条款才堪称足球的核心精髓……
结语:梦里花落
2020年某个晴朗的下午,我完成了这篇探讨越位规则变化和足球战术进步的文稿。提笔写完后,脑海中浮现起十二年前的美好时光里的温馨片段,记起了那位沉迷足球的同伴蓝冰曾为我构筑的那个奇妙梦幻的草地天地……
记得当年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树梢鸟在叫。
不知怎么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