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青训:即将迎来的颠覆性变革,你知道吗?

日期: 2025-10-05 07:02:12|浏览: 10|编号: 163313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来源于网络网友,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客服。

中国足球青训:即将迎来的颠覆性变革,你知道吗?

最近中国足协发布了《关于推动俱乐部梯队小球员参与校园比赛活动的通知以及2021年少年男子足球比赛安排(草案)》(简称为《方案》)。尽管这个方案目前还处在收集意见的环节,但毫无疑问,中国足球的青少年训练将迎来一场具有根本性、开创性的重大调整。

《方案》指出,为深入贯彻《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要求,持续推动足球领域的体教结合工作,贯彻始终的方针,中国足协提议,要在现有竞赛体系框架内,构建由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参与、系统规划的全国家庭青少年足球比赛网络。

本报将逐项说明计划的主要内容,并公布本年度足协竞赛的日程,此外,还会提供本刊的深度分析。

青少年赛事改革方向

足协将重点发展年龄在十六岁或以上的比赛,年龄在十五岁及以下的比赛则以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活动为主。

中国足协倡导职业俱乐部梯队小球员和青少年培训机构学员,积极参与学校足球管理机构与足协联合举办的各类体教结合足球竞赛,赛事计划统称为全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特别是小学和初中接受义务教育期间。

原有中国足协主导的U系列等高水平比赛会继续存在,不过它们将只作为“体育与教育结合活动”的辅助和提升手段。

中国足协最近组织了U系列赛事,重点面向高中U16年龄段的选手,而U15及更年轻的运动员则主要参与体教结合的比赛活动。

今年体教融合重点

U15、U14及U13是重点。

2021年期间,U15、U14和U13这三个年龄段被视为体教融合改革的关键对象,提倡俱乐部主动选择将队伍成员或部分队员安排到个别或单一初中参与相关“体教融合竞赛”,同时安排指导员和科研力量前往合作学校提供专业协助,各地足球协会也需在赛事安排和裁判指定方面为“体教融合竞赛”提供助力。

鼓励俱乐部与高校合作

鼓励俱乐部与高校合作,将预备队分散或集中到高校参赛。

为了提升体教结合的水平,提倡职业组织与大学建立伙伴关系,可以把它们的青年队伍或者一些队员,安排到不同的学校去,或者集中在一两所院校里。只要参赛的总时长和参与的总人数符合标准,就算达到了队伍建设的要求。

现有梯队球员分配

有一部分人参与体教结合的比赛活动,另有一部分人参与U级别的赛事,这两种身份可以互相转换。

各俱乐部可以选择本俱乐部不同级别的众多队伍成员:要么让他们分别进入当地的多所普通学校,要么让他们集中到一所普通学校;如果这些安排暂时无法实施,他们也可以继续留在本俱乐部或者本俱乐部的足球学校(不是普通学校)进行比赛。

一类选手主要参与“体教结合比赛”,二类选手以参加U级别赛事为主。

中国足协和校足办打算在“体教融合赛事”既定安排的空档,从两种类型的球员里挑选优秀选手组建一支队伍,举行旨在提升水平、促进交流的短期比赛活动。这两种类型的球员,可以在“注册时段(比赛季之前)”每个赛季决定或变更参加的比赛类别。

两项赛事年龄段标准

体教融合赛事以9月1日为界,U系列赛事仍旧按照年龄划分。

赛事按学年分年龄组,出生日期在当年九月一日到次年八月三十一日之间,会接纳并支持低年级表现突出的选手同时参与高年级的竞技活动。

U系列活动以年龄作为分组标准,为配合学校层面的比赛,每支队伍最多能登记五位在上一年的九月至十二月间出生的选手。

培训关系保持不变

参加校园赛事的俱乐部梯队队员,与原俱乐部培训关系不变。

参赛队伍的预备队成员与原俱乐部之间的训练联系维持原状,相关合作协议依然生效,各相关方应努力提供便利确保队员能够继续参与俱乐部的训练活动,同时建议俱乐部派遣指导人员到合作制的学校开展训练和技术辅导。

俱乐部、球员相关人士和合作机构需共同敲定合作框架的附加细则,同时明确训练安排的补充条款。

俱乐部准入标准

梯队球员参加校园赛事达到一定标准,可计为梯队建设达标。

依据职业球队资格要求,若某组织派遣其下级队伍成员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并且该组织在某个年龄段,每个学期进入学校足球比赛正式赛场的队员总时长累计达到1800分钟或以上,且人数不少于18名选手,那么这个年龄段的队伍可以视为符合建设标准,此规定暂时适用于初中学生群体,同样适用于预备组、U19队、U17队等不同层级的队伍。

减少低质量的比赛

地区内赛事建议分级,减少水平差距过大的低质量比赛。

各地方足球管理机构需主动协助当地校园足球管理机构,在比赛方案规划、规则拟定、赛事安排、裁判选择、人员指导、技术数据评估等方面提供充分帮助。建议采用区域内部多层级联赛体系,借助竞赛制度及规则、时间表安排,确保各参赛队伍全年拥有稳定比赛场次,同时尽量降低因实力悬殊导致的低水平赛事。

高级别联赛应为十一人制比赛,级别较低联赛和U12及以下年龄段可采用九人制、七人制和五人制比赛。

预备队联赛

预备队联赛实质上变更为U21联赛,允许3名超龄球员。

中国足协授权正在筹备的职业联盟,承办中超和中甲联赛俱乐部的相关比赛,参赛选手以21岁以下球员为主,每场赛事还准许有三名俱乐部超龄及一队注册球员加入。

中超和中甲的俱乐部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参加赛事,如果参赛队伍不够,这个活动会暂时停止。比赛分为好几个部分,参赛队伍会按照以前的成绩来分,分成A、B、C等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有四到六支队伍。在一个赛季里,会进行三到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小组内部会互相比赛,然后进行一次队伍的上下调整。所有比赛结束后,就会决定全年的排名情况。

U19和U17联赛

鼓励参加高中或高校联赛,全运会参赛可特别说明。

若当地学校举办的该年龄段比赛品质和数量都很出色,建议球队把后备队或部分队员分配到数所或单所中学、大学参与相关校园比赛。倘若本地学校比赛无法达到所需的场次和水准,也能够加入中国足协举办的U19、U17联赛。

依照职业联赛注册标准,所有中超和中甲队伍须组建队伍参加比赛;鉴于这些年龄段的选手与全运会参赛人员存在部分重合,倘若队伍中有相应梯队的成员参与了全运会,请作出说明,足协将依据具体情况展开探讨。

中乙俱乐部根据准入要求及本俱乐部条件可选择性参赛;

足球机构(非正规学校)等青少年训练基地,以及民间俱乐部,具备参赛资格。

参赛队伍需依据历史战绩进行排列,重点考察近期同年龄段青超联赛表现,以此划分成A、B、C等不同组别,每组包含四至六支队伍,在一个赛季内安排三至五个周期,具体轮次依据疫情及主办区域情况而定,每个周期结束后随即实施组别调整,所有赛事结束后最终确定年度排名顺序。

U15、U14和U13联赛

鼓励参加体教融合赛事,10月份将联合举行全国总决赛。

这些年龄阶段是今年体育与教育结合改革的关注对象,提倡俱乐部主动选择,让队伍中的年轻队员或者部分队员,要么分散到不同的初中,要么集中于一所初中,参与对应的体育与教育结合比赛活动。

在多个年龄层次的活动里,大部分竞赛将由会员团体(省级及主要都市)单独(或邻近2-3个会员团体自行联合)举办的联赛构成。

校足办同中国足协计划于十月上旬举办全国性赛事,赛事采用赛会模式进行,将针对各会员协会举办的联赛提供专业支持,依据赛事组织形式、参赛规模、竞技水准(含赛事组织能力与队伍竞技能力)进行评估分级,并依此分配最终赛事的参赛资格。

U12及更低年龄段赛事

地方足协应认真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并主动与当地体育、教育部门紧密协作,依据本地区实际条件筹备相关比赛活动。针对这个年龄段,中国足协一般不组织范围广阔的全国性赛事。

《方案》现阶段尚在公开征询意见环节,待汇集到相关反馈后,将进行必要修订。

不过,体育与教育结合的发展方向已经大体明确,今后中国足球的青少年培养,十五岁以下级别的比赛,会更多地由体育与教育结合的机构承办,十六岁及以上级别的赛事,则由足协着力推进,体育与教育结合的比赛将成为青少年训练的补充途径。

与当前措施对照,体育与教育结合的优势更为显著,具体表现为:首先,参与足球运动的学生数量显著增加;其次,学生的选择范围更广,小学升初中阶段离开足球的情况会得到缓解;再次,学生的文化水平更优;此外,可能有助于青年训练指导师的职业发展(但这有赖于相关政策的支持)。

那么伴随的问题是,俱乐部青训会怎么样办呢?

前景可期,或许只有鲁能、恒大、绿城、富力、亚泰、星辉等少数几家专门搞青少年培养的单位,其余中超、中甲和中乙的俱乐部,他们的后备人才培养方式将发生改变,不再像以前那样单打独斗,而是会与学校足球项目联手,这种合作态度可能很严肃,也可能很敷衍,值得特别留意。

当前,由于资金投入减少,加上中国足协将青少年训练费用划入预算控制项目,部分职业足球队已经开始缩减青少年培养的开支规模。具体措施包括,首先降低教练团队的经济报酬,其次取消或减少冬季集训的时长,尤其当出现疫情干扰时,还可能取消跨区域间的竞技交流,更有甚者,连小球员的日常伙食标准也受到了影响。一位青年培训机构的管理者透露说,今年已有数名青年培训指导师决定不再从事该职业。

中国足球市场前景广阔,职业球员需求日益增长,青少年训练体系获得重视,俱乐部因此会积极投入青训,同时结合持续发展的校园足球,中国足球前景将十分光明。

然而目前,俱乐部培养年轻球员的积极性正在减弱,学校足球在短期内无法切实履行青少年培训的职责,因此过于激进的变革,极有可能对中国足球的年轻人才培养带来不良后果。

应当尽快推出针对青年训练的鼓励政策,比如,废除内援调节费这项严重损害青年训练机构权益的不合理规定,需要迅速建立强制性的合作补偿机制,确保青年训练单位的权益,另外,应根据实际状况,对表现突出的青年训练单位给予支持与表彰。

我们同样期盼,通过这次根本性的重大转变,中国足协与校园足球管理机构能够切实加强配合,开展深入的考察,将所有可能的风险尽可能排除。此外,必须持续关注改革进程,进行监控、评判和研判,再依据现实状况进行修正。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实用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