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中能迎 10 岁生日 投资人回望来路感慨几何?
再过一天,青岛中能足球俱乐部的十周年纪念日就要到了,俱乐部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即将开始。俱乐部从颐中集团手中接手,始于2004年12月24日,十年间,中能在不被看好的境况下,打出了球队历史上的最佳成绩,也遭遇过遗憾降级的挫折。若论对这十年感受最深的人,应该还是中能俱乐部投资人乔伟光。回想十年岁月,乔伟光既怀念昔日的胆识,也赞叹经历中的心境流转。
接手
在大环境最差的时候
时间过去了10年,乔伟光仍然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场景。
签协议那日是2004年12月24日,地点在海天大酒店,一直商讨到深夜时分。谈及为何接手此事,乔伟光坦言,当初想法过于草率,考虑得不够周全。
和那个年代许多投资家类似,乔伟光最初也是出于对足球的热爱,2002年,他32岁时,曾自掏腰包前往韩国观赏了两场世界杯赛事,当时全国上下都在敦促烟草公司撤离足球领域,因此颐中俱乐部正面临迁往他地的困境,那时他并未过多深思,只是在与一些前海牛队以及前山东队队员们闲谈时表示,倘若球队被转移,那将实属憾事青岛的足球事业不能缺失职业联赛。”乔伟光表示,彼时他的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就是在那样的大背景下,他毅然决定承担起这一责任。
2004年岁末,国内足球境况相当糟糕,中能选择在这个时候参与,确实需要些胆量。我总想着,甲A时期,中国足球相当火爆,吸引众多球迷,虽然后来情况有所下滑,但那时我们的职业联赛才十一载,欧洲联赛早已百年有余,未来应当会更加兴盛。乔伟光怀揣着借助足球推广公司形象的构思,由此促成了青岛中能足球俱乐部的发展。
十年
感慨自己还是小学生
刚接手时中能显得很沉稳,行事不多,有一段时期很少受到外界关注,不过即便如此,在殷铁生当教练的头三年,球队还是两次进入联赛前八名。2011年,球队由张外龙执教,获得了第六名,这是球队历史上的最好成绩。2006年、2007年、2010年、2012年,球队四次在降级区边缘挣扎,勉强留在了中超。到了2013赛季,最终遗憾地降到了中甲联赛。
刚起步时充满干劲,许多事情并未深思,对挑战的预判也偏轻率。十年回首才知,自己仍如同学徒。谈及这十年的蜕变,乔伟光坦言,局外人时自认精通,觉得足球并非高深学问,一旦真正参与其中,越加投入越觉其艰涩,自身认知依然匮乏。
从事足球之后,其他任何领域的工作都会变得容易些,实际上这是一个既艰辛又充满难度的领域。对于一般公司,只要我尽力付出,或许就能获得成功,但足球并非如此,有时即便付出巨大,也未必能得到理想的结果,乔伟光这样认为。
2008年赛季收官之际,乔伟光在回应媒体人提问时曾流露过不希望“转会”的意愿。事实上,类似的想法他并非首次产生。确实有过这样的念头,偶尔真的感到身心俱疲。当你倾尽全力却无法获得认同时,内心会充满煎熬。中能多年来,或许在对外沟通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外界产生一些不实认知。乔伟光嘴上那样说,可当众多投资人纷纷离开之际,他却决定继续留下。
难忘
三场比赛悲喜两重天
十年间,乔伟光参予了超过三百场赛事,对其中许多情形都记忆犹新。在他看来,最难以忘怀的共有三场。
2005年,我们刚接手不到半年的时间,在客场挑战鲁能,这是我首次跟随球队到客场比赛。记忆犹新,当时青岛有五六百名球迷前往助威,他们身穿统一的蓝色服装。足球在那时,不再仅仅是两支队伍之间的较量,而是两个城市之间的较量,两种文化的碰撞。当时就感到,没有别的,就是为了青岛而战。
天泰体育场记录了中能众多出色赛事,包括2012年击败恒大那次经典对决,但乔伟光表示,2011年反超申花的那场比赛更为人心潮澎湃。终场前连续攻入两球,尤其是栗鹏的制胜进球,让全场观众如痴如醉。我记得有球迷高喊,‘小中能战胜了大上海’。那场比赛实在太令人振奋了,足球所有的快乐都凝聚其中了。
那次2013年11月3日客场挑战北京国安的比赛,同样令人难以忘怀。那场比赛,记忆尤为深刻。乔伟光在赛后,坐在替补席上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泪水夺眶而出。他感到自己似乎失去了话语权,一切都被他人左右。比赛结束后的最后十分钟,他的思绪一片混乱。然而,回到球队之后,他也深刻反思,意识到降级确实与队伍自身存在不足有密切关系。
未来
青训继续产业也要抓
如今回想起来,实在令人惊叹,自己当初怎敢应下这份工作呢?44岁的乔伟光凝视着34岁的自己,完全未曾料到,这支队伍在他手中存续的时间,竟比颐中集团还要长久,更未曾料到,这十年间会遭遇无数艰难险阻。
这十载光阴未曾料到,后十载岁月又将如何演变?当前此般宏观境遇下,当思虑前行之道,当着力筑牢根基。然俱乐部之立场,唯有企业兴盛,方能汇聚更多力量,进而推动球队进步。若资金匮乏,俱乐部定难维系,即便财力充裕,亦非成功之保证。必须众志成城,协同共进,方能开拓新局面。乔伟光没有为中能队未来十年设定具体成绩指标,毕竟,当前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生存的挑战性却未必比十年前减轻。
乔伟光虽然表示十年踢球的中能如同稚童,不过经历十年的历练终究有所成长。与其空想不切实际,不如脚踏实地。单个赛季投入一亿元或许能使中能重返顶级联赛,然而在顶级联赛中,一亿元也难以产生显著影响。
过去十年,我们自主建立的青年培养体系也造就了众多足球人才。促进青少年足球进步,重视青年训练,将是我们持续追求的目标。实施更精密的球员发掘、更系统的训练计划,推行更规范的俱乐部运营模式。乔伟光表示,中能文化体育产业公司将来会变成中能集团的核心产业,这个方向和中能足球俱乐部的进步是互相促进的,体育产业的进步,必须有人关心、有人加入,在初始阶段要有人愿意出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