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五问中国足球之草根:建球场不盖房损失3.6亿
体育新闻来自央视网体育版块综合报道 2014年12月07日 12:45
扫一扫 手机阅读
上月尾,国际足联公布了最新一期国家队榜单,中国男足排名跌落了11位,来到第99名,在亚洲范围内仍然位列第九位。今日,央视新闻频道《央视直播间》继续推出专题片《五问中国足球》中的调研报告,重点探讨民间足球发展情况。
2004年创办于北京回龙观社区的“回超”足球赛事,于近年愈发兴盛,已从最初的地域性业余比赛,演变为区域性的知名品牌活动,持续获得良好发展。然而,赛事影响力扩大后,引发了一个新情况,部分队伍为攫取冠军荣誉,不惜高薪聘请境内外优秀外援,个别队伍甚至签约高峰、宫磊等知名球员。对此,众多资深球迷表达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社区足球的核心价值在于参与过程,而非竞技结果,强调应保持其本真性与娱乐性。
足球评论家张路表示:成年人喜欢踢球,这种热情会影响到孩子们,孩子们也会在家长的带动下喜欢上足球,这对中国足球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不过,我们国内的业余足球运动应该降低一些实际利益方面的追求。央视接着展示了英国社区足球的情况,足球管理者扮演着核心角色,他们具备丰富的管理能力和沟通技巧,主要承担挑选队员、安排赛事以及争取赞助等任务,英格兰超级联赛的知名球员会时常参与社区活动,与当地球员一同训练,并向小球员传授踢球方法。
央视进一步指出,巴西和阿根廷的街头足球,已经成为众多人日常活动中的关键组成。巴西一名高中生表示:“踢球的主要目的就是让球迷感到愉悦,这构成了大家共同的日常。”央视的一项调查发现,里约市拥有业余球队数量超过一千支。
巴西和阿根廷有众多场所可供踢球,巴西更是如此,在居民区附近就能找到很多球场。但中国许多城市的球场正在逐渐消失,央视指出:“专业球场正被一栋栋高楼所取代。”
央视通过深圳实地探访得到信息,即便有场地进行足球活动,租用一场进行比赛的费用也要在七八百元至三四千元之间波动。虽然市面上存在不少足球场地,不过其中多数是学校的场地,一般不对外提供使用。由于难以找到合适的场地进行踢球,这让每一位热爱这项运动的球迷都感到十分不便。
可供使用的足球场地数量有限,而且能够对外开放的比例不高,地理位置也相对偏远,因此进行足球运动十分不便。统计表明,上海每十二万人仅分配到一块足球场,相比之下,荷兰人均拥有的球场数量是上海的四倍多,伦敦更是达到上海的近五倍。南京虽然拥有超过五百家足球场,但其中绝大多数位于学校内部,即使其他场地可以对外借阅,但大部分都分布在外围区域,这使得球场的实际利用程度不高。
中央台征询了众多房产界和足坛的专家意见,总结出要在都市兴建足球场颇为困难。对于顶级都市,虽然花费几十万万建造场地并不难,但土地费用高昂;对于普通都市,土地获取并非难事,但建设球场的资金却是个难题。
央视接着讲了个事例,假设一块容积率为3的土地,楼面地价是每平米两万,那么售价就变成每平米六万。比如有个长一百米宽六十米的普通球场,要是没盖楼,就会亏掉三点六亿元。再比如一个八百平米的小型足球场,不开发的话也损失将近五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