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深度介入足坛,冤假错案真能被消灭?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曹林波
回想在上届世界杯启动之际,某媒体按惯例制作了《世界杯陪男友观赛手册》,其中竟列出了对“越位”这一足球赛事里最为难懂术语的戏谑说明:每当解说员称某次判罚为越位,那基本就是越位了。
在观摩了小组循环赛第一阶段的所有赛事之后,多数人或许会形成这样的认识:在此次世界杯期间,半自动越位识别系统判定为越位,那么这个判罚就是有效的。
首次采用SAOT技术
大冷门里抢足风头
通常新式科技运用到足球赛事中,特别是在世界杯赛场首次出现时,总会引起诸多讨论,像早前的门线辅助系统、视频助理裁判,以及最近在卡塔尔被提及的SAOT概念都是如此。
本届世界杯开幕后的首场比赛,仅仅进行到三分钟,一项创新技术就引起了广泛关注。球迷们正为厄瓜多尔队迅速打破东道主球门的纪录而惊叹,突然裁判宣布技术辅助判定进球无效,因为存在越位情况。转播画面展示了三维动画,清晰显示厄瓜多尔队球员在进球瞬间确实越位了。
在迎战沙特队的赛事里,阿根廷队上半场遭遇了7次越位判罚,这个数字已经超越了他们在上一届世界杯期间总共被认定的越位次数——也就是6次。由于存在越位问题,阿根廷队有3个进球最终被判无效。
如果由裁判员直接观察判定,或者运用视频辅助裁判系统回看录像,或许不会发生这么多越位被判出的事件,可以说SAOT的采用导致球员每次起跳都会被认定越位。
有了这些“黑科技”
世界杯“冤案”不再重演
裁判仅凭肉眼审视赛事,难免会有偏差发生。世界杯赛场不乏此类情况,其中1966年、1986年以及2010年世界杯,就记录了三次最为显著的误判。
1966年世界杯的决赛中,英格兰队的赫斯特在加时赛的第101分钟突入对方球门区,他射出的皮球先碰到了球门上方的横梁,随后又滚进了球门线,最终被挡出了界外。当值主裁判向边线裁判进行了咨询,边裁示意进球有效。凭借这一进球,英格兰队最终获得了该项赛事的冠军。
1986年世界杯,球王马拉多纳上演了名为“上帝之手”的惊人场面,在1/4决赛阿根廷与英格兰的交锋中,他借助手臂将球送入英队网窝,裁判最终认定进球有效。
二零一零年世界杯八分之一决赛,德国与英格兰交手时,兰帕德在禁区外送出了一记精湛的弧线球,足球碰触到门框下沿后飞入网窝。根据现场播报画面显示,足球轮廓完全越过了球门界限,然而裁判员最终认定进球无效,英格兰因此输掉了比赛遭到淘汰。
可以说正是因为多次出现误判,促使先进技术被持续引入,用以辅助赛事裁判工作。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赛事的公平性,近年来世界杯中关于争议判罚的抱怨明显减少。
科技帮助球赛更透明
但依然要以人为本
类似于网球采用鹰眼系统时曾引发费德勒等大牌球星的质疑,在足球界,比赛过程中运用科技方法,至今仍不乏异议。
相当一部分足球界专家指出这些技术损害了赛事的整体性、可视性与对抗性,"赛事流程被打断,丧失了足球赛事的独特性。"另有观点认为这些技术手段让比赛中的"失误裁决"逐渐消失在赛场,违背了比赛法则,"失误与惋惜,也是足球传统的一部分。"
事实上,任何难题都能归结为一则古训,即“技术应当服务于人类”。当丹麦与突尼斯那场角逐行至终场哨响之际,场上执法者驳回了视频辅助判罚系统的警示,断定禁区内未曾发生手部触球犯规行为。
国际足联裁判委员会负责人、秃顶裁判科里纳早前曾说过,借助科技工具帮助裁判,能让足球比赛更加公正,过程更加公开。不过,科技再先进,最后决定权还是掌握在主裁判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