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频道]:世界杯三说客,他们都说了啥?
1978年,他第一次看到黑白电视里的世界杯,漫天的纸屑。
2002年,他第一次在现场看世界杯,周围是狂热的红色。
2006年,他初次担任世界杯解说嘉宾,心情十分复杂,既有激动,又有兴奋,还伴随着紧张。
二零一零年南非举办的世界杯,那里有缤纷的城市风貌,有肤色黝黑的非洲居民,他们既有魅力,又带点神秘感。
他将面对一个怎样的世界杯?
身为足球爱好者,段暄对于世界杯的印象既清晰又久远,而且简单纯粹。作为足球评论员,段暄对世界杯的情感是职业且多面的,既要以专业的视角分析赛事,又需尽量公正地看待32支队伍的胜负与得失。
欧洲联赛、欧冠赛事以及欧洲杯等,都拥有许多激动人心的比赛,并且呈现了极高水准的较量,但他说,世界杯的独特吸引力是其他任何赛事都无法企及的。每四年一次的漫长期盼,最终换来的是人生中那一个月的宝贵狂热时光。
世界杯的记忆:最遥远,最深刻
段暄初次观看世界杯时年仅六岁。由于父母均任职于工厂,邻里间多有从事电子管行业者,因而得以自行组装并收看电视。那一年是1978年世界杯的决赛,通过黑白电视,映像中满布如雪片般的纸屑,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尽管这段回忆中比赛过程所剩无几,却构成了段暄关于世界杯的最初认知。
世界杯每四年举办一届,没过多久人生就有转变了。段暄从一名球迷转变成足球记者,因此得以亲身前往世界杯现场,体验电视无法展现的足球狂热氛围。那届赛事是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他当时身处韩国。韩国队在那届比赛中表现优异,作为东道主的球迷们极为热情,到处可见容纳上万名观众的看台,放眼望去满是身穿红色球衣的观众。他们齐声呼喊着相同的口号,身上都穿着一样的服饰。酒吧之中,时常有韩国支持者站起身来,提议为所有人买酒。一个国家对于世界杯、对于足球如此痴迷,段暄是头一回见识到。
现场的世界杯感受强烈,比电视里的更加震撼,又显得格外真切,但这一切的发生实在太令人惊讶。
或许,一旦足球不再单纯是兴趣而是职业,世界杯在你心中的分量会变得有些微妙,难以简单衡量,比如段暄在回忆内心认为世界杯最精彩的部分时,那些记忆往往集中在2002年以前的更早赛事,显得更加遥远。诸如1986年英格兰与阿根廷的交锋,英格兰与喀麦隆的较量;1982年巴西和意大利的巅峰对决;1994年意大利和巴西的交锋;1998年法国队的赛事……他见证过无数场较量,此刻脑海中涌现出上百个难忘片段。要说最近的难忘画面,便是2006年法国和意大利的较量中,齐达内头顶马特拉齐的惊险场面——那真是一段极为罕见的经历。
他表达过对1982年、1986年以及1994年世界杯的偏爱,认为那个时期的足球比赛节奏把握得当,球员踢球方式更为自由。如今,这种踢球风格已经非常罕见。当时的运动员们同样渴望赢得冠军,但他们的功利色彩并不浓厚。此外,许多令人难忘的时刻并非进球的瞬间,比如1982年巴西队的苏格拉底、济科、法尔考,他们最终没有夺冠,但那支队伍却一直被球迷们铭记在心。诸如1994年保加利亚队这类的队伍,都给大众留下了十分温馨的印象。
2002年世界杯期间齐达内表现相当放浪形骸,不过这种放浪形骸的特质在世界杯赛场上的显露渐渐减少了。段暄接着说明:“并非说当前足球风格更注重实际效果就是负面现象,毕竟我们的生活也日益现实化。所有人渴望胜利,变得不再那么超脱是情理之中的事。”如今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远胜从前,比赛步调也明显加快,加之众多选手在欧陆主要赛事中效力,彼此间的踢法差异日渐缩小,如今的卡卡同昔日的苏格拉底、济科已判若两人,这仅是足球圈内的一个演变现象。
2010,第二次解说世界杯
足球媒体人与足球评论员,究竟哪个角色更能洞察世界杯的实况,哪个角色更能感受世界杯的激情,这个问题很难有定论。毫无疑问的是,这两种职业对赛事的理解肯定存在差异。
担任解说员职务的段暄,在2006年6月首次坐到了世界杯解说台上,初次经历总会伴随着复杂的感受,既有激动,也有兴奋,还夹杂着些许不安,但此时的他,已不再是单纯以球迷身份参与。
作为球迷,可以毫无顾忌地抒发个人感受,能够舒舒服服地蜷在沙发里,一边啜饮啤酒,一边嚼着烤制的海鲜和干果,同时欣赏比赛。但解说员必须恪守职业操守,这涉及到对赛事信息的掌握和解读,也包括对自身情绪的调控,这种严谨的态度不仅适用于世界杯,对于任何足球赛事都是必须坚持的。
在那之后,段暄承受了更多压力。他评点过许多顶级比赛,例如巴萨与皇马每年两次的西班牙国家德比,那些也是他亲赴赛场,和观众一同狂热,和观众一同呐喊的时光。然而,一旦遇到世界杯,所有的情感都会不自觉地转向它。由于和中国许多球迷相似,他自幼便受世界杯的熏陶。设想一下,世界杯汇集了全球顶尖的足球队,它们各有特色,实力参差不齐,这种吸引力是其他联赛和赛事难以企及的。
必须管理好这种心情,由于赛事评论员不能因为比赛影响力有别而区别对待,如同运动员参赛一样,在重大赛事中维持联赛时的平常心态,才能取得理想表现,足球比赛有自身发展特点,解说员情绪波动并非源于赛事差异,而是由现场状况和赛事品质决定。
二零一零年世界杯即将拉开帷幕之时,不少人预测西班牙将赢得冠军称号。询问段暄的看法,他摆了摆手表示否定。这些年里,足球比赛的整体节奏明显加快,双方拼抢强度显著增强,不同球队在技战术运用和风格特点上的区分度逐渐减小,这也是导致世界杯竞争愈发白热化,结果也越发扑朔迷离的深层缘由。然而,尽管每个人心中都藏着自己的预判,唯独段暄对此毫无定论。
他提到,最近三届世界杯中,夺冠队伍并非普遍看好的队伍,例如,1998年世界杯,法国队被看作缺乏锋线球员的队伍,却最终赢得了冠军,2002年世界杯,巴西队连预选赛阶段都经历了不少波折,2006年世界杯,意大利队则面临诸多挑战。他的看法是,实力强劲的队伍并非只有一两个,至少有七八支队伍具备竞争力,这些队伍主要来自欧洲,同时也有巴西和阿根廷,至于非洲的队伍,想要夺冠目前还不太现实。但是也存在变数,毕竟这是首次在非洲举办的世界杯赛事,而且非洲有很多球员在欧洲联赛效力,过去被视为不足的地方,比如战术纪律性等方面,都在向欧洲的标准看齐。
段暄提醒自己,要对全部参赛队伍抱有希望,即便像洪都拉斯、乌拉圭、朝鲜、澳大利亚这样的队伍,也各有其精彩之处。这届世界杯定会有特别之处,或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场面,或许会有令人惊叹的表现,或许能创造惊人的纪录。失望?每一届赛事都会有不足之处,但当我们事后回顾,或许会有某些非凡的时刻被长久记住。
贺炜:世界杯处子秀
1990年意大利足球赛期间,贺炜初次被赛场上的杰出人物深深触动,随后他模仿巴乔的发型,留起了那种标志性的小辫子。
1998年法国举办的足球赛事期间,贺炜首次偷偷不告知双亲,在夜间观看比赛,以此显示自己确实是热衷该项运动的人。
2006年德国举办的足球赛事,贺炜首次在后方直播间,对五场比赛进行了赛事解说。
二零一零年南非举办的世界杯赛事,贺炜首次有机会亲临现场,作为解说嘉宾向观众传递赛事实况。
贺炜最近慢性咽炎复发。有球迷留意到他在解说赛事时咳嗽不止,就连为《第五频道》杂志接受简短采访的半小时内,他也控制不住地频繁咳嗽。这种状况属于解说工作的常见问题,贺炜本人也形容这是“话说得太多,身体难免受累”。
贺炜心情很迫切,当前正值关键时刻,距离前往南非的世界杯比赛仅剩一个月,他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迅速控制住咽喉炎症,以免耽误他参加世界杯的行程——对一名足球评论员而言,能够亲身到场进行赛事解说,这无疑是其职业生涯中极为亮眼的成就。
时刻准备着
这将是贺炜首次亲临世界杯现场担任解说工作,他本人表示,内心既有激动也有不安。所以当前最要紧的是把赛事前的各项准备尽可能完善。任何一家世界电视台在世界杯报道前期,都会面临纷繁复杂的筹备事宜。
世界杯开赛前的一个月里,贺炜几乎每日都要出席央视世界杯报道团队的会议,与同事们反复磋商报道计划及行程细节。他们正在拟定多种备选方案,力求对各种可预见的情况,都预先构思好应对策略。
“前方电视转播的评论工作已经大致分配完毕,”贺炜表示,“按照计划,刘建宏、段暄以及我个人,预计会负责世界杯全部64场赛事的解说任务。”在持续一个多月的赛事期间,他们需要不停奔波于南非的九座城市。工作最紧张的时刻,刚在开普敦完成一场比赛的评论,紧接着就要赶往约翰内斯堡进行下一场赛事的解说。在即将来临的三十天“动荡岁月”里,贺炜表示:抵达南非之后,必须要有迎接艰辛的心理准备。
贺炜为了积攒足够精力,降低了日常踢球的频率。他强调,为了防止受伤,现在踢球时必须格外小心。贺炜认为,为了世界杯,适当放弃个人时间是完全值得的。
世界杯期间,国内每晚都有数亿人守在电视机前,听着他的解说,感受着巨大的压力。历届世界杯转播时,解说环节总是观众热议的焦点,解说员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有可能迅速在网络上走红,变成流行语。
初次承担世界杯现场解说工作,不必过度紧张,其实心里已经预想到会承受批评。贺炜的这番话非常坦诚。对于解说人员而言,保持冷静平和的心境至关重要。他在个人网站上设有博客,时常查看支持者或批评者发表的评论,那些希望指责他的球迷,早已通过博客渠道表达过意见。
解说世界杯尤其如此,对解说员的心理素质要求更高。他们必须冷静地接受听众的反馈,倘若对批评意见反应过度,便可能在下一场解说时显得拘谨,对自己的判断产生动摇。贺炜谈到,他会努力控制这种负面效应。
刘翔参加110米栏比赛时,不会中途停顿,听取教练指出哪里跑得不够好,他必定会全神贯注地跑完全程,贺炜这样表示,解说工作其实也一样,我会接连不断地把自己的解说内容说完
不是队迷,不是人迷,只是球迷
长期担任西甲赛事的评论员,并且具备欧洲顶级足球赛事现场解说的工作经验,贺炜的专业能力十分出众。他直言自己的职业就是持续进行足球解说,正因如此才有机会在世界杯的赛场上担任解说工作。这句话简洁地总结了多年从事解说工作的艰辛与收获。
不过世界杯跟其他赛事不一样,它更像是世界性盛会,贺炜这样讲,通常不关注足球的观众在世界杯时也会边喝啤酒边看电视聊球,这种区别促使贺炜在解说时要调整方式,他会留意到非行内观众的感受,对于一些专业术语会解释得更明白些。
部分观众觉得,贺炜长期负责西甲赛事的播报,必然会对西班牙足球队怀有特殊感情,因此在评论时或许会显露出来。当被问及这个议题时,贺炜机智回应:“唯有不会变的欣赏角度,并无不会变的心上之人。”这番话既适合形容情感关系,也适合描述他钟爱的运动队伍。
谈论足球这么久,我的目光似乎越来越局限,最后完全锁定在那颗足球上,贺炜表示,若要问我是哪个队伍或哪位球员的拥趸,他坦言自己并非队伍的忠实粉丝,也不是某个球员的铁杆,仅仅是个看球的人。
读着《京华烟云》去南非
筹备世界杯的相关事务固然非常关键,不过今年世界杯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即东道主南非存在的安全问题,这个问题几乎要盖过世界杯本身的关注度。
我们搞了三次关于危机应对和急救的演练,贺炜表示,万一碰上有人身安全受威胁的突发情况,大家心里得有谱,明白该怎样处置,虽然他心里还是有些担心,不过贺炜觉得只要胸前戴着记者证,他就安心不少,还打趣道,要是实在没办法,他就喊句“两国打仗,不杀使者”来应付
在安全常识之外,出行时的诸多准备同样重要。为了保护嗓子,贺炜计划携带数量充足的润喉糖前往南非。此外,书籍也是不可或缺的物品。贺炜透露,每次外出公干时,他都会在行李箱中放入几本读物。这次他决定带上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因为之前已经阅读过一次,所以希望在前往南非的飞行途中再次品读。
每次外出担任海外赛事解说,日程都安排得非常满当。连续主持几场赛事后,贺炜的神经因为解说而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阅读是他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他坦言,自己时常会翻阅小说,或者浏览一些幽默短篇。他认为这样能够适时调整思绪,从而在解说工作中保持充沛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