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有俩阿塞拜疆省,为何它们无法并入阿塞拜疆?

日期: 2025-09-24 09:11:53|浏览: 42|编号: 16202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来源于网络网友,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客服。

伊朗有俩阿塞拜疆省,为何它们无法并入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总人口达一千万人,其中阿塞拜疆族是绝对主体,其人口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

但是,阿塞拜疆并非阿塞拜疆民族聚居区,该民族以伊斯兰教什叶派为主要信仰。

伊朗国内阿塞拜疆族人数量最为庞大,全国共有约1500万该民族成员,这一群体占据了伊朗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左右。作为该国第二大民族,伊朗的阿塞拜疆族人口规模甚至超过了阿塞拜疆这个国家总人口的总和。

阿塞拜疆人口分布

伊朗境内,存在两个省份,其名称均与阿塞拜疆相关,分别为西阿塞拜疆和东阿塞拜疆。这种命名方式颇为特别。

伊朗行政区划分,阿塞拜疆省位于西北部

2024年5月,伊朗总统莱希遭遇空难,事故发生地位于伊朗的东阿塞拜疆省。

伊朗前总统莱希坠机点

伊朗东阿塞拜疆首府大不里士,伊朗人口第五多城市(173万),波斯第三帝国曾在此定都(1501-1548年),世界阿塞拜疆族人口第二多的城市。

大不里士

伊朗的阿塞拜疆省,是某些“大阿塞拜疆主义者”企图吞并的领土。阿塞拜疆方面主张,这个省份应当并入该国版图,以便建立一个完整的“大阿塞拜疆”民族国家。

国内某些人觉得阿塞拜疆像是伊朗的“外蒙古”,主要因为阿塞拜疆自古以来都是伊朗多民族国家的组成部分,其民族曾对古代波斯帝国贡献颇丰,如今阿塞拜疆仍属原波斯疆域,只是后来被俄国夺走,情况跟中国的“外蒙古”相似。

为何阿塞拜疆民族分散于两个国家,伊朗境内的阿塞拜疆族具体生存状况如何?

阿塞拜疆族的分布地图,主要在伊朗和阿塞拜疆

一、阿塞拜疆族同属一个国家

伊朗高原北部,临近里海与高加索地区,部分天然气因自然因素泄漏,遇火后持续燃烧,时常形成类似火焰山的景象。

伊朗高原

该地区被波斯人叫做阿塞拜疆地区,即受火庇佑的土地。

伊朗高原北部,天然气燃烧

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7世纪,伊朗高原上存在过古老的波斯文明,包括波斯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拜火教作为波斯的官方信仰,具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

波斯帝国

公元七世纪,波斯第二帝国面临阿拉伯帝国,即伊斯兰教势力的侵袭。公元六四二年间,阿拉伯帝国成功夺取波斯全部领土。该帝国在波斯地区积极推广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最终被波斯民众接纳,成为他们的主要宗教信仰。

阿拉伯帝国

那个时刻,伊斯兰教因为后续者的选取产生了分歧,分别形成了长老领导的逊尼派和以血缘为标准的什叶派,大部分阿拉伯人倾向于长老派,而波斯人则倾向于加入血统派。

伊斯兰教分离为逊尼派和什叶派

伊斯兰教向东传播期间,东亚区域内部也在进行权力格局的调整。源自蒙古高原的突厥民族,在唐朝军队的持续压制下,逐步向西方迁徙。

突厥的西迁和阿拉伯帝国的东扩几乎同时进行。

突厥人的西迁路线

九世纪到十世纪间,突厥部族的一支塞尔柱人迁徙到伊朗高原北部安家落户,十一世纪时,塞尔柱人创建了塞尔柱帝国。

塞尔柱帝国的核心在伊朗高原北部,伊朗高原北部逐渐突厥化。

伊朗高原北部住着塞尔柱人,他们自称为“阿塞拜疆人”。阿塞拜疆人所说的阿塞拜疆语,属于突厥语系乌古斯语族的一个分支。

塞尔柱帝国

受波斯人的影响,阿塞拜疆人逐渐皈依了什叶派。

公元十三世纪,阿拉伯帝国遭蒙古帝国覆灭。西亚地区随即展开权力更迭。阿塞拜疆民族一度建立政权,然而该政权存续时间极为短暂。

蒙古王朝消亡后,伊朗地带曾由逊尼派突厥部族控制过。伊朗地带居民中,什叶派占居多数,教派分歧非常尖锐。

1501年,源自阿塞拜疆的萨菲家族,起事对抗土库曼人,即逊尼派突厥族群建立的白羊王朝,选定大不里士作为都城。

后来,萨菲王朝逐步整合了伊朗高原,构建了以伊斯兰教(什叶派)为信仰的波斯第三个帝国。

萨菲王朝建立者

这是波斯遭阿拉伯帝国覆灭后,历经八百年再度建立的王朝。该王朝将波斯语和阿塞拜疆语定为官方语言。

波斯第三帝国发端于阿塞拜疆地带,该地带自古以来便是波斯人的影响区域。波斯重新建立国家之后,立即将里海西岸以及高加索南麓这些地方划入自己的疆域之内。

波斯人占领的阿塞拜疆

波斯人在波斯第三帝国内部大约占到了六成的人口比例,阿塞拜疆人则大约占到了三成的比例。

二、阿塞拜疆一分为二

1736年,赞德王朝取而代之,终结了萨菲王朝的统治。波斯帝国因为物资陈旧,再加上国内连年战乱,慢慢走向衰败。

英国和俄国这两个大国开始蚕食波斯疆域,俄国自建国以来就受到地理位置制约,境内远离海洋,北部海岸线处于高纬度,且多被常年冰封,这种状况限制了其发展,因此拓展南方出海口一直是沙皇君主的夙愿。

俄罗斯向南方探索通往印度洋的港口,这就无法避免地要和奥斯曼帝国以及波斯产生摩擦和争端。

俄国南下波斯

十九世纪初期,俄波两国发生过好几次武装冲突,俄国利用装备上的优越性,战胜了波斯第三帝国。

俄波战争

波斯在战败后与沙俄签署了《古利斯坦条约》和《土克曼恰伊条约》,前者订立于1813年,后者则是在1825年完成,根据这些条约的条款,波斯不得不将阿塞拜疆北部约五分之一的领土划归沙俄,这一地区的人口中,沙俄方面占据了三分之一,而南部的大部分区域则继续维持着属于波斯的状态。

这两个条约的缔结,让阿塞拜疆人居住的区域,原本属于波斯,后来却分裂成俄国和波斯两个国家的部分。

沙俄吞并波斯领土图

波斯地域内的阿塞拜疆民族,与波斯民族并非语言与种族相同,不过这两个民族拥有共同的宗教信仰。

因此,波斯境内的阿塞拜疆人依然占据着政治、经济的重要位置。

然而俄罗斯国内情况迥异。俄罗斯信奉东正教,阿塞拜疆人则笃信伊斯兰教。俄罗斯支持同属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以对抗阿塞拜疆。阿塞拜疆与俄罗斯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了北阿塞拜疆独立的契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俄罗斯选择与协约国集团并肩作战,而波斯则决定在战事中维持中立地位。

一战军事集团

俄国的装备同德奥两国相比显得较为陈旧。由于长期卷入战争,该国国内矛盾不断激化。外高加索地区更是矛盾集中的地方。

外高加索地区是多种冲突的交汇点,包括宗教分歧,具体表现为伊斯兰教与东正教的冲突,以及民族矛盾,主要体现为俄罗斯与当地民族的矛盾。其中,阿塞拜疆族和俄罗斯族之间的矛盾正变得越来越尖锐。

波斯人与阿塞拜疆人(波斯境内)有共同的信仰。波斯历史上一直重视宗教事务,阿塞拜疆人时常能够担任波斯朝廷中的高级职位。所以,波斯境内的阿塞拜疆人对波斯怀有强烈的归属感。

俄国在连年战火中深陷困境,国内阶级对立变得极其激烈。1917年2月,该国爆发了重大政治变革,成功终结了沙皇的统治,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资本主义政府。但这个政府并未响应民众要求结束战争的声音,仍旧选择继续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民众对此表示强烈不满,1917年11月,深陷战争困境的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事件,革命过后,俄国组建了苏维埃政府。

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让英法等列强感到忧虑,他们联合起来干预苏维埃的内部事务。

苏维埃为了巩固统治基础,决定接纳外高加索三个国家的自治权,其中首个获得独立的国家名为阿塞拜疆。

布列斯特和约,允许独立

1922年,由于政权趋于稳定,苏联再次掌控了外高加索地区三个国家,阿塞拜疆也转而成为苏联组成的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之一。

苏联在那片阿塞拜疆土地上推行工业化举措。同时,无神论思想的扩散导致伊斯兰教信仰活动遭遇严密管控。

北阿塞拜疆逐渐去伊斯兰化,成为世俗程度最高的地区。

阿塞拜疆地区工业化

阿塞拜疆地域被划归到两个国家,分别是苏联和伊朗,后者在1936年改名为伊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伊朗采取了一种倾向于德国的中立立场,在苏联与德国交战之后,苏联试图迫使伊朗妥协,于1941年占领了伊朗的阿塞拜疆地区,到了1946年5月,苏联又扶植了一个短暂且依赖苏联的自治政权阿扎迪斯坦。

同年11月再度与伊朗合并,自治国被解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伊朗对其国内的行政区划进行了重新规划,把阿塞拜疆区域划分成了两个独立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西阿塞拜疆省和东阿塞拜疆省。在苏联联邦瓦解之前,苏联版图内的阿塞拜疆族人口数量超过八百万人,而在伊朗领土范围内,阿塞拜疆族的人口数量则达到了一千四百万人以上。

阿塞拜疆

苏联瓦解之际,阿塞拜疆地区形成一个以阿塞拜疆民族为主的国家实体,该实体随后宣布退出苏联体系,开始自主运作。

三、阿塞拜疆族,分属两国

阿塞拜疆虽然以阿塞拜疆族为主,但这个民族的人数非常有限,大多数阿塞拜疆族人实际上居住在伊朗南部地区。

苏联解体后,第一个阿塞拜疆人为主题的国家诞生

阿塞拜疆独立后和伊朗建立了外交关系。

然而,阿塞拜疆人大多数依然生活在南方邻国伊朗。

阿塞拜疆族(红色)分布图

北阿塞拜疆属于阿塞拜疆共和国,这个国家曾受苏联影响很大,社会比较不信仰宗教,宗教势力比较小。阿塞拜疆人属于突厥族的一个分支,因此和土耳其往来更加紧密。

土耳其和阿塞拜疆国旗,经常同时出现在阿塞拜疆的街头

阿塞拜疆在获得自主权之后,受到“泛突厥主义”这一理念的影响,其重要的交往对象主要是土耳其,而不是伊朗。

突厥语系(绿色)国家分布:包括蓝色右下角的土库曼斯坦

“泛突厥主义”观念导致阿塞拜疆在形式上与伊朗维持邦交,实质上却对伊朗抱有强烈不满。

伊朗和阿塞拜疆,建立外交关系

阿塞拜疆的民族主义代表人物皮鲁兹·迪兰奇,在土耳其方面提供援助的情况下,于1992年倡导了“大阿塞拜疆主义”这一概念。

大阿塞拜疆支持者的构想涵盖了阿塞拜疆全部领土,同时囊括了亚美尼亚和伊朗境内的阿塞拜疆裔聚居区。

大阿塞拜疆地图

大阿塞拜疆主义严重损害了伊朗的主权,必然被伊朗所不容。

阿塞拜疆从苏联分离出去成为独立国家之后,和亚美尼亚就纳卡地区产生了矛盾。而且,阿塞拜疆境内有一个叫做纳希切万的地方,是它的飞地。因为阿塞拜疆跟亚美尼亚的关系很不好,阿塞拜疆想要跟这个飞地保持往来,就必须经过伊朗。

阿塞拜疆有一块飞地

伊朗对于阿塞拜疆企图染指其国内阿塞拜疆族居住区域心存顾虑,一方面维持自身中立地位,另一方面却暗地里向亚美尼亚提供援助。

1992年,得益于俄罗斯等国的调解,纳卡冲突有所缓和。不过阿塞拜疆同亚美尼亚的紧张关系依旧存在。

阿塞拜疆现在无法建立一条直通纳希切万的道路了。从纳希切万前往阿塞拜疆的陆路,唯一的选择是经过伊朗。

纳希切万前往阿塞拜疆首都,需要绕行伊朗

2022年,阿塞拜疆的人均经济产出达到了7800美元,相比之下,伊朗因为持续遭受西方国家的经济限制,其人均经济产出仅为4700美元。

阿塞拜疆全国总人口为1000万,而伊朗境内居住的阿塞拜疆族人数量达到2500万。尽管阿塞拜疆的经济水平较伊朗更为发达,不过由于该国人口规模相对较小,难以有效吸纳并安置从伊朗迁入的大量同族贫困居民。

伊朗和阿塞拜疆的文化区别非常显著。伊朗境内阿塞拜疆族与阿塞拜疆虽然都采用阿塞拜疆语。不过书写形式并不相同。阿塞拜疆在苏联时代曾运用西里尔文字,现今则采用拉丁文字。而伊朗阿塞拜疆地带则使用波斯文字,这种文字源自阿拉伯文字。

阿塞拜疆语使用的三种字母

两国政治制度差异构成合并难题。伊朗自1979年霍梅尼革命后,建立起政教合一体制。该国宗教领袖掌控着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

伊朗妇女,必须戴头巾,阿塞拜疆族也不例外

阿塞拜疆在苏联时期经历了改造,如今已是世俗化社会。伊朗则依旧是政教合一体制。因此,伊朗境内的阿塞拜疆族与阿塞拜疆主体民族,尽管使用相同语言且民族相同,却已经难以融合在一起。

阿塞拜疆女排

伊朗境内,阿塞拜疆族群被视为一个“思想契合,语言相异的少数群体”,该国人口中其规模仅次于波斯族,位列第二位。

伊朗境内的阿塞拜疆族人在该国享有优先待遇,并且他们发挥着显著作用,是伊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伊朗的球星阿里·戴伊和安萨里法德,以及伊朗现任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他们的民族归属是阿塞拜疆族。

哈梅内伊,阿塞拜疆族

伊朗境内阿塞拜疆族聚居区在区域进步、生态保护及与主体民族波斯人的关系上存在若干分歧。然而此类差异并未削弱该族群对伊朗的归属意识。

阿塞拜疆民族在伊朗历史上具有关键地位,其境内最大城市大不里士曾是波斯第三帝国的都城,该民族在波斯第三帝国早期阶段扮演了重要角色。

伊朗人认为,当今的阿塞拜疆共和国乃俄国当年强行吞并的结果,并非当地民众的自主选择,俄国作为基督教国家,阿塞拜疆人断无可能甘愿归附,所以阿塞拜疆原本理应归属于伊朗。

阿塞拜疆民族的历史进程中,位于伊朗境内的阿塞拜疆区域被认为更具历史渊源,原因是大不里士这座古城不仅记录了阿塞拜疆民族的起源和演变,还曾是波斯第三帝国的都城,其历史分量远超现今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库。阿塞拜疆实际上是在俄国的影响下,沦为了伊朗的一种特殊存在,类似于“外蒙古”的地位。

伊朗主要城市的位置

伊朗境内多数阿塞拜疆人,既视自己为阿塞拜疆民族的一份子,同时也认为自己是伊朗公民。

长期作者|雄鹰

直播吧体育作者|足球与历史爱好者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实用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