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争议判罚,万不可陷入偏激
中超联赛进行到第11轮,河北华夏幸福同北京国安的比赛中,一些有争议的判罚让裁判的公正性再次受到广泛质疑,尽管中国足协裁判部门出面澄清,声称裁判没有带着偏见胡乱判罚的情况,但仍有部分球迷继续抱怨,好像非要说裁判存在故意偏袒的动机才肯罢休。对于判罚结果存在不同看法、提出复议请求,都是球迷及机构应有的正当行为;针对确实存在的不当裁决、遗漏判罚,足协方面理应明确指出并予以修正,协助裁判人员提升专业水平,然而毫无根据的推测裁判员存在偏见、持续不断的激烈批评,无论对相关机构、裁判人员还是整体足球发展均无益处。
公正地讲,有争议的判罚一直相伴相生,在不少人的认知里,这已构成足球比赛的一个固有环节。自从视频助理裁判系统应用于足球比赛之后,便引发了广泛的议论,支持者和质疑者各执一词。即便引入了视频助理裁判系统,有争议的判罚现象依然无法根除,这一状况不仅在中国足球中显现,在全球足球界也同样普遍。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争议判罚都代表裁判员无误,错判漏判的情况从未完全消失,关键在于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裁判的失误。
球场上局势变化极快,诸多有争议的判罚其实只在极小细节上存在分歧,单凭人眼观察,即便使用视频助理裁判系统,有时也难以做出精确判断。运用VAR技术力求精确地执行判罚,是当前所有裁判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中超裁判员在专业水平方面确实存在不足,中国足协在九月份的内部会议上已经明确指出,比赛过程中裁判员执法标准不够一致,VAR系统介入的速度和作用效果均不理想。
那么问题是什么呢,发生争议的判罚就一定是故意为之吗?我们承认,中国足球曾经饱受假赛、黑哨之害,许多参与假赛、吹黑哨的球员和裁判都受到了相应的惩处,但是即便将来还会出现这样的“黑哨”,我们也不应该因为一些错误的判罚、甚至只是有争议的判罚,就无限度地怀疑裁判员有故意行为。
认定过错很轻易,不过每件事都有规矩。一旦比赛裁决出现争议,参赛选手无权责备或辱骂裁判。俱乐部具备申诉资格,却也不得任意指控裁判存心偏袒。球迷们能够表达看法,不过极端批评以及针对裁判的侮辱性言辞都是不恰当的。
中国足球必须整体提升,涵盖比赛中的运动员、执法者,以及场外的管理机构、俱乐部组织,还有众多支持者。全世界都认同,俱乐部、运动员和观众应当尊重裁判,并遵守裁判的判罚。裁判的误判今后仍会不断出现,裁判员应当努力提升个人品德和业务素养,这是最有效的途径;足协方面则要增强对裁判团队的管理,对犯错的裁判既要严厉惩戒,也要提供改进机会,全力为中国足球营造一个公正的比赛氛围。球迷们不妨放宽心胸,不搞双重标准,不走向极端,真正成为自己喜爱球队的维护者和后盾。(来源:新华社 记者 王恒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