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战术第六期:433阵型为何曾是防守代名词?
足球打法的前进早已非同往昔,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一九阵式,到二五五年因越位规则调整而诞生的“W”M阵式,再到今天,足球布局历经起伏,已经演变了一百余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英格兰队教练拉姆塞首次尝试442阵法,由此引发世界足球战术的重大变革,促使众多以四后卫为核心的阵型相继出现,标志着足球战术进入快速进步的新阶段。
那个时段,442毫无疑问是绿茵场上最耀眼的那个焦点。不过换个思路看,足球界的精彩并非完全由442掌控,另一种阵式——433正慢慢积聚自己的能量,在本个世纪终于被众多顶级俱乐部积极推广,已经成为全球足坛广受喜爱的体系之一。
世界足坛的豪门球队众多,例如皇家马德里、巴塞罗那、曼城、利物浦等,它们如今大多采用433阵型,而不再像某些球队那样沿用442体系,这种转变让球迷们能够立刻想到更多采用新阵型的俱乐部,尽管这一战术在早期并不像现在这样普遍,但它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分别在上世纪70年代和本世纪初,这两个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促使它大放异彩,并最终成为现代足球战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历史沿革】
433阵型具体形成于何时,一直让众多足球史专家感到困惑。经过近年来的研究,我们了解到,这个阵式确切的成型和起源时间存在出入。它的历史根源可以上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意大利教练维托里奥·波佐创立的一种战术体系。
当时人们尚未形成所谓四后卫的概念,波佐所建立的“体系最多算作433阵型的萌芽,这套阵型仅配置两名后卫,整体部署可看作2323。之所以称作433阵型的萌芽,主要在于它创新性地采用了三前锋,同时在进攻时频繁利用两名边后卫进行前压。
433阵型出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那个时期的世界杯赛事是足球战术变革的重要阵地。由于当时国际足坛的沟通往来远没有现在密切,很多新颖的战术在首次应用时往往能取得显著成效。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不少教练在世界杯前会尝试设计出非常规的阵法方案。433阵型便是这类创新战术中的一个突出范例。
1950年世界杯于巴西举行,乌拉圭队因此免去了长途跋涉的辛苦,并且拥有更多时间研究战术改进。在那个世界杯期间,乌拉圭队的主帅胡安·洛佩斯首次将自创的433阵型推向赛场,这一战术迅速传播开来,广受欢迎,一度超越巴西队推广的424阵型。
当今社会普遍认为的433阵型更注重进攻,但在1950年和1954年世界杯期间,这种阵型实际上被看作是一种防守布局。缘由十分明了,彼时足球战术尚处初始阶段,整体理念趋于开放,当遭遇巴西国家队的强大进攻阵容时,433阵式较之先前的2323阵式,显著增加了后防线的球员数量,而中场由三人组成的小组,也尽量不轻易深入前场,确保中后场具备足够的防守拦截空间。
乌拉圭队采用这种侧重防守的433阵式,以此作为对抗巴西队的一种关键战术,然而因为双方实力上的显著差别,在与桑巴军团的直接交锋中,他们往往难以占据上风。从更宽广的视野来看,433阵型运用极大强化了他们的防守体系,在至关重要的世界杯决赛里,该阵型在防守环节的出色表现使习惯于攻破对手防线的巴西队束手无策,最终以1:2失利,让对手再次捧起多年未有的世界杯冠军奖杯。
1954年世界杯期间,乌拉圭队继续运用该战术体系,在四分之一决赛里,他们依然采用433阵式,有效限制了马修斯、洛夫斯特芬尼等球员的突击,最终将星光熠熠的英格兰队阻拦在四强名单之外。
1950年,433阵型开始受到关注,乌拉圭在赢得世界杯后,这一战术体系也传到了欧洲,成为当时对付强大对手的重要策略。进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442阵型逐渐流行,433阵型则再次回归世界杯赛场。1982年世界杯期间,阿根廷队由马拉多纳带领,面对巴西队的433阵型,表现非常不理想,几乎无法施展。
当然,乌拉圭在形成这套战术体系时,正值五十至六十年代那个久远的年代,他们确实为战术的推广付出了很多努力,可是如今的四三三布局,和那个年代的四三三方案相比,变化非常明显,真正使四三三战术跟上现代足球的步伐,还是要归功于荷兰队那种攻守兼备的风格。
米歇尔斯于1928年诞生,被公认为全球极具威望的足球教头。他曾是荷兰知名的前锋选手,并且是七十年代荷兰“全攻全守”足球理念的奠基人。米歇尔斯在阿贾克斯担任教练时,专注于钻研战术演进,设计出一种颇具新意的攻势方案,该方案以四三三阵式为框架,却更注重对足球的掌控和场地空间的运用,并且对边防球员与边路攻击手的角色定位也打破了部分旧有观念。
加盟荷兰国家代表队之后,米歇尔斯不断推广自己的思想体系,积极选拔了很多契合其战术构想的杰出选手,其中就有后来名扬四海的传奇球星约翰·克鲁伊夫。
1974年世界杯期间,荷兰队由克鲁伊夫担任队长,他们遵循米歇尔斯倡导的无防守反击战术思想,打造出一种新颖别致的攻势足球风格。虽然这支队伍最终未能捧起大力神杯,但依然被广泛誉为那届赛事的实质冠军。正因如此,即便没能赢得世界杯冠军,荷兰队依然让433阵型重新受到关注,接着在1998年欧洲杯半决赛里,他们战胜了西德队,为国家队报了仇。
1999年,国际足联为纪念米歇尔斯对433阵型革新的贡献,授予他世纪最佳教练的荣誉。可以说,从那时起,433阵型正式跻身顶级阵型之列,并踏上了持续演进的征程。如今,该阵型在攻防两端的思想已经非常完善,实战中不乏精彩绝伦的应用范例。在接下来的内容里,作者将依据各类数据,并参照战术层面的研究,具体阐释四三三阵式在进攻和防守方面的运作模式。
【优点】
四三三体系配备一名守门员,四名后卫包含两名中心后卫和两名侧翼后卫,还有三名中场球员以及三名前锋,其中一名是正中锋,另外两名是侧锋球员。三条阵线上的球员将比赛场地划分成五个垂直方向通道,这种阵型注重球权保持和三角式传球配合,属于强调控球打法的一种典型阵型。
我们观察前方的图像,能够注意到,433阵型依靠其布局的天然好处,即便不实施任何的阵容调动,同样能在运动场上形成九个传球互动网络。具体来说,每三个参赛者能够构成一个比较小的传球协作单元,能够有效抵御对手在某个区域施加的紧逼压力,这是433阵型建立传球互动网络的核心步骤。
也许看球的人不容易明白,现在众多教练为何在进攻时都喜爱运用三角配合,这种配合意味着每名球员控球时,身边总有两名队友可以接应,构成一个三角形的传球网络,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场面,一旦防守方只派一两名球员来干扰,持球者只需把球传给另一名可选择的队友,对方的防守部署就会立刻被瓦解,失去作用。
巴萨在进攻中变阵253
这套体系也为球队提供了换防调整的余地,众所周知,433阵型非常看重对边后卫的运用,在进攻时,边后卫会积极前移到中场靠前的地带,有时还会进入边锋活动的位置,对敌方防线核心区域发起冲击。当边路球员执行边后卫的进攻任务时,两名边路前锋便能够得到更为开阔的移动区域,有时会显著向后移动以协助进行战术安排。
发起攻势之际,两名外侧后卫所能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速度优势冲击对方侧翼防线,目的是牵制对方在边路的防守人员。
组织进攻任务主要由中后卫负责,不过单靠两名中后卫,很难完成把球传向前方的关键工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让后腰球员适当向后移动,以帮助组织进攻,这种后撤动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后腰回撤”。后腰向后移动,使后防线迅速形成三名后卫的配置,显著提升后方的传球选择,导致对手的紧逼部署被完全破坏。
中场位置上,三中场表面上看人手不多,其实也构成了一个三角传球网络,这也是433阵式广受欢迎的关键因素之一。要知道,上世纪曾经流行的442阵式虽然在中场安排了四名球员,但在实际进攻过程中,只有中路的两名球员参与,两侧的两名边路前卫往往需要执行大量的向前推进职责。防守端而言,边前卫缺阵情况下,仅凭两名中场球员难以覆盖宽广的边路防守区域。三中场配置则能克服这一不足,左右两位中前卫的站位更具弹性,他们的交叉换位能够有效填补边路的防守缺口。
转守阶段时,433阵型之所以风靡全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快速转换后引发的阵型调整。具体来说,两名外线球员在由攻转守之际,能够脱离原有边路位置,移动到中场三名队员前方,构成第一道阻止对手继续前插的防线。
对于那些注重中路防守的队伍,两个边路球员不会过分分散站位,而是会主动和中路核心球员靠拢,从而显著提升团队在中轴线的防守能力。当这两个边锋向中场区域移动时,球队的防守布局会转变为四五一阵型,一方面扩大了中后部的防守覆盖范围,另一方面在发动反击时,也能够依靠边路球员前插形成二五三的进攻阵式。
当球队处于进攻时,三中场与两中场的实力对比也是导致局势反转的关键因素。大多数队伍难以应对由三人组成的控球阵型,仅靠人数均等的单兵防守效果往往不佳,一旦面对哈白布这类顶级中场,很容易被对方掌控节奏。
【缺点】
有优点就会有缺点,这一定律在足球世界中也不例外。
很多球迷都有体会:如今足坛虽然433阵型非常盛行,但好像主要被中上等水平的队伍采用。毫不言过,大部分采用433的队伍都是实力强劲的俱乐部,那些实力相对普通的中下游队伍对此似乎很不愿意尝试。
这个阵式确能帮助球队持续掌握比赛节奏,也能让反击时迅速推进,然而它的不足之处也十分显著,诸多短处使得许多实力普通的队伍不会贸然采用。
总而言之,对于那些权势显赫的俱乐部而言,433阵式所提供的控球优势以及向上冲击的强度是教练极力渴望的。然而,对于实力一般的队伍来说,持续地控制球权未必是件好事,球员自身能力不足,不顾一切地追求控球率或许能将球一直留在脚下,却也给了对手更多的抢断机会。球员没能做好教练布置的回传工作,反而在中场轻易送失球权,直接导致已经搭建好的433阵型土崩瓦解。
某些豪门教练眼中的积极思路,一旦运用失当,便极易演变成负面因素。从表面观察,由三位前锋构成的前线确实强化了球队的得分能力,球员位置的机动性也使中场持续获得支援,部分顶尖中锋在回防时还能兼任前腰角色,负责将球送至外围制造威胁。
这种学说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破绽,不过有个相当大的缺陷——过分看重控球效率。对于大牌队伍而言,实施简单的连续传球和回传并不困难,甚至还能在看似平淡的控球过程中发现对方防守的薄弱环节,然后突然改变传球方式为直塞球,直接突破对方的防线。对于许多实力一般的队伍而言,即便在前场部署了由三人构成的前锋组以及两名边路后卫前插来增强进攻火力,实际操作中依然会面临人员配置过多、控球效率不高等一系列难题。
利物浦拿到欧冠冠军的433阵型
一旦在前场出现传球差错,而个人能力又无法立刻组织起高位压迫,由五六人构成的进攻阵型不仅无法协助球队第一时间完成拦截,还会白白耗费中后场防守资源,导致对方能够通过三次传球和两次策应穿过防守拦截线,进而直接面对后防线。
曼城的433阵型
除此之外,如今442和4231阵型当道,仅设一名后腰的安排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以曼城为例,他们采用西班牙中场的罗德里担任单后腰,这名球员在正面防守和拦截方面的实力处于英超顶尖水平,同时传球精准度也备受赞誉。对于众多中下游队伍的中场防守球员而言,在单兵对抗中常常处于被动,一对一防守只能勉强维持,一旦对方在中场持球时施加两到三人的紧逼,能力相对普通的中场球员失误几率就会急剧攀升,身边又缺乏队友能够迅速补位,导致防线出现明显空档。
从更宽广的角度审视,即便让三个中场球员全部转为防守姿态,阵型中依然暴露出不少破绽。这些缺点并非仅限于实力较弱的队伍,即便是皇家马德里、曼城这样的顶级俱乐部也会明显表现出来,不过由于他们的球员拥有更突出的个人能力、更出色的战术贯彻能力,常常能够凭借个人表现来弥补短暂的失误显现,从而确保球队的攻防转换能够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前面交代过,433阵式进攻时非常倚重边防球员向前移动后与边路前锋的联动。在这种情形下,倘若边防球员脱离原有防守区域,后防线两侧就会形成明显的防守缺口,必须由前场的三个中场球员向两侧移动以加强防守。虽然三个中场的横向移动或许能够填补边路的防守空白,但过分向边路倾斜又会导致中路出现宽大的进攻薄弱点,对手从中路实施渗透的把握就会显著增强。
部分队伍为了预防此类情形,有时会调整433体系里的三中场配置,比如把单后腰改成双后腰,只在锋线配置一名前腰充当进攻关键人物。不过这种布局存在显著缺陷,就是独自担当前腰的球员在组织进攻时容易显得不够清晰。
四三三体系非常注重对足球的掌控,这种掌控并非仅限于中后场之间的无效回传,更要求关键球员在重要位置上向前送出球权。这种向前输送势必会带来一定的失误风险,不过一旦在关键时刻取得成功,就能转化为打破僵局的得分手段。对于下游球队的部分球员而言,缺少那种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人物”,他们在进攻端可能难以凭借个人技巧创造出向前输送的良机,也无法在对方多人包夹的情况下稳固控球。
无论更侧重于进攻还是更侧重于防守,总有一些环节存在不足,这些不足仅靠临场决策是无法修正的。许多教练害怕这些不足引发后续问题,因此不敢大胆使用433阵型,导致这种阵型慢慢变成了顶尖球队才使用的配置。
【结语】
近些年采用433阵型最突出的队伍应该算瓜迪奥拉的巴塞罗那,当时的瓜帅虽然刚崭露头角,却已经构建起一套独特的433控球战术体系。拥有众多实力出众的球员,瓜迪奥拉上任后延续了球队信奉控球的优良传统,以433为核心将这支巴塞罗那带到了欧洲顶峰,即便现在依然深深烙印在许多球迷心中。
瓜迪奥拉推行之后,433阵式立刻风靡全球足球界。各大知名俱乐部,乃至基层培养队伍,教练们都热衷研究这一布局在攻守两方的利弊,他们力图借助这种富有创意且动静相宜的阵法,开创出独树一帜的战术体系。然而,凡事有利有弊,433的长处昭然若揭,其短处同样不容小觑。
现在,433阵型的发展变得不再那么迅猛,它没有在刚出现时那样风靡世界,不过对于一些实力中等的队伍而言,这个阵型依然有其用武之地。然而,对于那些实力较弱的队伍来说,如果他们对控球有着独到的见解,并且勇于在失球之后重新夺回球权,同时也能在比赛里根据情况随时变换阵型,把球队的布局改成433。
总之,足球革新的趋势势不可挡。433阵法已经在国际足坛开辟了独特的领域,在接下来的漫长时期里,它的长处和短处都会更加明显,也许最终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向,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阵型必将为足球革新贡献自己的力量。也许将来某个时刻,会有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主教练探索出更佳的均衡配合,四三三阵型在展现自身长处的同时,也能有效规避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