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罗与梅西谁能助力赞助商赢得比赛?答案究竟在哪?
今年世界杯,台上看外国人踢球,台下看乳业双雄。
卡塔尔世界杯即将开始,距离开赛还有一个月,这届世界杯创造了许多第一,它是第一次在中东地区举办,是第一次在北半球冬季举办,是第一次由从未进入过世界杯决赛圈的国家举办,是第一次在新冠疫情期间举办。
遗憾的是,有如此之多的第一次,然而却没有国足参与其中。国足表现不佳,可不意味着我们的企业也不行。万达仍然是国际足联的合作伙伴,蒙牛、海信、VIVO这三家企业是世界杯赞助商 。
有意思的是,世界杯并非那种因赞助就会被流量资源垄断的赛事,无数企业会想尽办法去蹭流量。如同历届奥运会,即便不赞助奥运会,也能发展得顺风顺水,毕竟比赛是由球队和球星构成的,人才是最大的流量源头。
今年冬奥会,蒙牛和元気森林虽未赞助官方,却通过押宝谷爱凌收获颇丰,可谓花小钱办大事;上届世界杯,“法国队夺冠,华帝退全款”的营销事件火爆全网,华帝号称以7900万撬动了10亿 。
所以,这届世界杯,我认为最大的看点在于,伊利已与四个国家队展开疯狂合作,它能否通过疯狂押注,超越蒙牛 。
都在押注梅西和C罗
我在1998年开始看球,到2006年就不再看了,经历了从一个齐达内到另一个齐达内的时期 。
在我观看世界杯所积累的经验中,世界杯的流量存在两种类型,一种是能够预先知晓的,另一种是无法预先知晓的。
每一届世界杯都会出现大师退役的情况,这些潜在巨星的退役之战会带来可预知的流量。就像这一届,梅西和C罗的退役是最大的可预知流量。此外,死亡之组的争夺战也是可预估的流量源 。
每一届世界杯都会诞生一名年轻的黑马,比如上一届的姆巴佩,这就是不可预知的流量,然后就是最终的冠军球队花落谁家,往往这种预测的失败率非常高。
所以,世界杯很难出现类似谷爱凌那样的事件,通过难以预料的个人赞助,最终成为流量方面的赢家。
赞助商在围绕梅西做布局,赞助商在围绕C罗做布局,赞助商在围绕阿根廷做布局,赞助商在围绕葡萄牙做布局,这已经是这届世界杯的基本共识。
万达是中国赞助商里,级别最高的。
从2016年起,它成为世界足联顶级赞助商,还包揽阿根廷和葡萄牙在中国区独家商务开发权,伊利与葡萄牙、阿根廷的合作以及盼盼与阿根廷的合作,均由万达体育居间促成,其赞助方式颇为巧妙,直接做起二道贩子的买卖。
但是,这几年万达生意逐渐衰落,疫情又给商业地产带来诸多艰难,世界杯还能给万达创造多大的回报呢?也许价值会大幅降低。
然后就看乳业双雄的对决。
蒙牛连续两届对世界杯进行赞助,上一届因借助梅西赢得了一波流量,这一届继续签约梅西,还签下了姆巴佩;没有赞助身份的伊利签下了C罗、贝克汉姆和武磊。此外,为保险起见,伊利与阿根廷、葡萄牙、西班牙和德国国家队达成合作,近期又签约内马尔,显然是想报冬奥会被蒙牛借助谷爱凌阻击的仇。
接着就是电视双雄。
海信是世界杯官方赞助商,海信冰箱与女足门将赵丽娜签约;TCL未赞助官方,却签下法国国家队主力后卫拉斐尔·瓦拉内、巴西国家队边锋罗德里戈、英格兰中场新星菲尔·福登以及西班牙冉冉升起的超级巨星佩德里担任全球品牌大使,此外还与巴西队签约并对球队进行押注。
VIVO的命好一些。
当下,其他几个国产手机自身都面临诸多问题,手机行业正处于寒冬时期,没有人有精力去对其进行干扰 。
但是目前来看,这届世界杯和往届相比,关注度下降了很多,某家全球一线手机厂商的市场部老大私下告诉我,今年让VIVO自己去参与,大家不会跟着做,全球出货量大幅下滑,投入产出比不够 。
不出意外,这届世界杯最大的流量会出现在梅西和C罗中间,就目前我从传播露出观察来看,在实战中,乳业双雄已经开始有动作了,这场营销大战有看头。
乳业双雄的两套逻辑
快消行业中,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有其自身故事,在中国,这个故事演变成了伊利与蒙牛的故事。
这届世界杯期间,有两家中国乳业企业,毫无悬念,它们会在传播方面展开一场激烈竞争 。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的冬奥会期间,两家企业有过一次交锋,从外界视角看,伊利心里肯定窝火,身为官方赞助商,最终却是押注谷爱凌的蒙牛占了大便宜,谷爱凌在整个冬奥会期间撑起了近一半的流量 。
这届世界杯,大家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蒙牛成为了官方赞助商,伊利则转变为场外身份,从目前伊利的布局能够看出,其也是期望通过押注冠军以及押注流量人物,从而获取最终的传播胜利。
伊利进行阻击战,采取的是多点围剿策略,它是场外赞助布局最多的企业,我个人觉得会有三种结局。
首先是能获得巨大胜利,C罗拥有最大的夺冠机会,只要葡萄牙队赢得冠军,伊利就会成为最大的获利者,毕竟伊利与葡萄牙队有合作关系 。
第二是出现平局的情况,C罗的最后一场比赛非常凄美,其风头完全盖过了梅西,并且伊利的创意十分贴心,在第一时间就占据了用户的心智,又或者伊利合作的四支球队中,有一支获得了冠军 。
第三是大输,四支球队成绩普通,C罗也没留下太多话题。
目前来看,还会出现一些比较尴尬的情况,蒙牛赞助了整个赛事,蒙牛还赞助了梅西,伊利作为企业与阿根廷进行了合作,如果阿根廷球队变成了最后的最大流量池,那是很有意思的,两家该如何分食呢?
蒙牛赞助世界杯赛事后,对球队和球星的赞助减少,目前仅赞助了姆巴佩和梅西。说实话,这其中存在潜在风险点,姆巴佩和梅西关系紧张,两人千万别在比赛中碰面进而发生冲突,不过这种概率很低 。
另外,从底层传播逻辑上再看一下。
蒙牛走了一个集中式路线,只有一句主题。
蒙牛很聪明地将“我不是天生强大,我只是天生要强”这句世界杯专用语,与自己企业的口号“世界品质,天生要强”联系起来,如此一来,整个世界杯赞助便有了主题,无论是世界杯精神,还是梅西,最终所有的故事,都能够用一种要强精神串联起来。
伊利则走了分布式路线,口号特别多。
伊利用热爱串联起整个赞助逻辑,在阿根廷,口号是“有一种热爱叫蓝白”,在西班牙,口号是“热爱是斗牛士的战袍”,在葡萄牙,口号是“热爱从不独行”,在球员方面,喊出了“热爱,不曾褪色”“划过青春的那道弧线叫热爱”“热爱,如7归来”等口号,这些口号与伊利官方“品质源于热爱”的品牌口号相呼应 。
究竟是蒙牛这般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会获胜?还是伊利如此把鸡蛋放在很多篮子里会获胜?
到底是看球还是看人
熟悉高尔夫运动的人都清楚,这项运动的核心要点是关注球的位置,看球是否在球道上,且不要关注对手情况,要专注于自身;然而足球运动则相反,必须留意对手球员的位置,不能只跟着球跑。
那么,传播究竟是应当跟着球走呢,还是应当跟着人走呢。我在此处,将球界定为长期价值认可,将人界定为短期流量。
赛事本身有自己的脾气秉性和个人喜好,某个球队有自己的脾气秉性和个人喜好,某个运动员也有自己的脾气秉性和个人喜好,以前大家喜欢赞助娱乐明星,这些年娱乐明星多次出现问题,给不少企业带来了巨大麻烦,体育赞助也是这个道理。
这些年,有许多体育营销失败的案例,原因在于企业自身没想明白,为何要赞助这项赛事,更多的是秉持单纯的流量思维,做事情缺乏长远规划,只图一时利益 。
赞助赛事时,一定要思考这项比赛与你的业务是否存在内在联系,这支球队的气质是否与你的品牌相吻合,这个球星的形象是否代表你的产品定义?
这几年体育赛事的赞助,开始呈现出一种趋势,人比赛事更受重视,常常押中一个人,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
赞助赛事这件事,如今变得性价比越来越低,就如同当年那句很有名的话所说,全才其实就是庸才。
在碎片化的移动互联网信息流里,不管是抖音还是公众号,个体明星更易于带动话题,也更能吸引粉丝,品牌广告走向没落,这正在使赛事本身赞助的效果降低。
所以,我个人觉得,如今的体育营销,必须要在球和人两方面都予以关注,关注人也是可行的,然而绝对不能仅仅关注球,这意味着不能只是赞助赛事,却不在人身上投入精力 。
这里面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传统广告的效果出现了断崖式下滑,在没有流量层面加持传播的情况下,对用户心智的影响微乎其微,这便是公关与广告的融合。广告是宏大的一锤定音,公关则是小切口的重复传染 。
TCL今年对海信展开围剿,从这个层面看,TCL有一定竞争优势,海信在用人方面过于吝啬 。
另外,有许多中小厂会询问,它们既没有资金,也没有人力,却又想借助世界杯的流量,该如何是好?
我的结论很简单,中厂靠赌,小厂靠蹭。
华帝上一次有一场堪称经典的运用蹭字诀的战役,然而这其实是一场赌博,是那种孤注一掷的赌博。
中厂具备一定预算,拥有一定商业知名度,无法像小公司那样通过刷流量硬蹭热度,然而又不像大厂那般能够赞助赛事,或是赞助一众球队与球星,只能在有限资源内赞助一支球队或一位球星,紧接着围绕该赞助制定一个营销方案,可其中并无逻辑可循,只能进行押注,这与买彩票并无差异 。
对于小公司而言,就一个字,蹭!
之前有很多从事酒行业创业的企业询问我,怎样能够在花费较少资金的情况下,在网络上获取更多关注度,我给出的答案十分简单,对于给消费者看的稿子,每一篇都要关联茅台,对于给投资人看的稿子,每一篇都要关联高瓴和郭广昌,并且要学会合理运用流量平台的算法机制。
小公司,其实随便蹭,世界杯没工夫来找你麻烦,告你侵权。
关于如何去蹭流量,你们可以去学习孙宇晨,在中国,我只佩服一个人有蹭流量的本事,这个人就是他,我夸赞你了,能不能给我一些虚拟货币?要是不给,这不符合你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