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足球,不梅州!足球之乡如何踢出新天地?|探寻广东21城体育性格
梅州足球氛围浓厚,球迷热情高涨。五华惠堂奥体中心,客家球迷为梅州客家助威,挥舞旗帜,加油助威。曾宪梓体育场,梅州强民拥趸历史悠久,他们擂鼓助战,声势浩大。全国五人足球争霸赛,赛场四周挤满观众,男女老少齐聚,气氛热烈。客家方言中“些几”是他们的专属呐喊,传递着梅州足球的核心内涵,那就是团结一致,顽强拼搏,永不轻言放弃。这种精神内涵与客家文化的核心价值高度一致,即热爱国家与家庭,展现出不屈不挠的奋斗意志,同时具备接纳多元文化的胸怀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梅州的十五运会气息越来越浓
梅州足球的精神源自历史的延续,梅州足球的基础在于广泛参与。从前有句俗话,说欣赏京剧必看梅兰芳,观赏足球非李惠堂莫属,广为流传,深入人心。而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县就诞生了六位国家队的球员,创造了梅州足球的辉煌顶点。到了二零一五年十一月,国家体育总局确认五华县元坑作为中国内地现代足球的发祥地。梅州现在有全国首个县级中超球队梅州客家,全市上下足球热情高涨,每年举办赛事活动超过5000场,参与足球运动的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28.3%,各种级别的足球场地超过一千个,平均每万人拥有的场地数量在全省排在首位,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
梅州的足球赛事类型丰富
在十五运会群众体育组足球五人制男子老将组的决赛里,由梅州籍球员组成的广东队成功捍卫了全运会该项赛事的冠军头衔。老将钟恒辉将这一成就视为个人生涯的辉煌节点,他表示,梅州人在群众足球项目上实现连冠,正体现了足球之乡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广泛的足球群众基础。
梅州这个地方,骨子里就带着对足球的热爱。怎样才能让这座足球名城的声誉更加响亮?当地精心设计了发展蓝图,推出了很多规划措施,有计划地推进足球城市建设,促进足球事业不断进步。同时,还成功打造了贺岁杯、客家杯、球王杯、五人足球大赛和青少年足球交流赛等品牌赛事,让“到梅州,参与足球活动”的独特形象深入人心。
梅州市足球协会副主席谢育新倾注毕生心血于绿茵事业,始终将“青少年是足球的根本”这一理念铭记于心,他最深的期盼是让更多客家乡土子弟在足球领域崭露头角。他向笔者透露,梅州正持续健全足球发展治理架构,致力于将足球运动普及至基层社会各个角落。梅州启动了青苗与青训相结合的“双青”计划,推动体育与教育及社团的深度结合,逐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青苗青训网络,这个网络由中国足协梅州青训中心、职业足球队、社会足球队、专业足球学校、市县级体校以及校园足球构成,它们协同合作,致力于发掘足球后备人才,并培养和输送优秀的足球选手。
梅州打造出了有全国示范性的城市足球运动综合体
如今梅州城市进步与“百千万工程”实施,已和足球联系极为紧密。据了解,梅州城市足球相关花费总额已将近15亿元。梅州客家参加中超联赛期间,主场已迎来超过40万观众到场助威。全国五人制足球比赛、村超等民间赛事,同样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队伍和爱好者前来梅州参与。足球是梅州文旅、商贸、农业等行业进步的重要途径,引领产业迈向更高级的阶段。
选手在十五运会竞体组的足球比赛中
十五运会赛事逐步启动,梅州计划借由承办四个组别足球赛的机会,推动“足球+”产业整合,建设成全国领先的,融合运动、休闲、文旅、康养功能的城市足球活动中心。要深入发掘源于乡野的民间足球理念和客家足球传统,有效运用国内现代足球发源地的历史印记,李惠堂故居的历史价值,惠堂奥体中心的体育功能,客家博物馆的文化内涵以及叶剑英纪念园的革命精神等旅游资源,切实让“一场竞技带动一座城市”成为现实,使足球展现出丰富作用,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真切地让梅州每一位居民受益。
一百五十年前,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在梅州开始发展,参与足球运动、观看足球比赛、讨论足球话题,早已成为当地居民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如今,这张富有吸引力的城市名片,因为第十五届全运会的举办获得了新的活力。足球作为载体,文化旅游成为主角,推动了百年足球之乡在文化、旅游、体育领域的深度整合,促进了足球相关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繁荣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