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解说员:是讲故事的人?还是唱赞美诗的?亦或丧家狗?
易小荷,一位资深的媒体从业者指出,当前中国足球在世界杯热潮的阴影下,解说员们的处境显得十分落寞,如同无家可归的动物一般,令人唏嘘,在专业层面,他们时常无法区分主持人和评论员的角色。优秀的解说应该担当起叙述者的职责,其目标是带给听众享受,当听众露出笑容的时候,其实也能感受到一种文化氛围,以及一个国家的气质。
难以想象,蹴鞠的故乡中国,当那位闻名的高俅正在踢球时,旁边有个声音在不停地嚷嚷:“那个球突然飞起,哎呀!哎呀!端王(宋徽宗)接了个空,真烦人!真烦人!球朝人群里飞去,正好滚到高俅脚边。高俅见球来了,也是一时冲动,使了个‘鸳鸯拐’,把球踢回给端王。没错没错!精彩精彩!”
解说诞生于当代社会。解说员的声音始于黑白电视转播时期,在资深球迷眼中,宋世雄标志性的解说与1978年第11届世界杯紧密相连。他那种充满动感且时刻洋溢着激情的犀利嗓音,贯穿了第11届世界杯的战火与光芒。其影响力不只局限于一场比赛或一个球场,而是作用于成千上万人的听觉,激发一个国家的热血沸腾。
孙正光和韩乔生都是“锐利派”的后继者,他们的解说着重于描绘比赛情景。“一号将信息传递给二号,二号再转达给十号,十号射门,球就进了。”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信息流通不畅,能获取的比赛资料不多。韩乔生尤其因为经常口误带有喜感,曾是球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他勇于自嘲。
1996年,黄健翔前往英国进行欧洲足球锦标赛的转播工作,外界普遍认为“中国电视体育解说迈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这标志着解说领域开始向“个性化”方向发展。黄健翔在2006年世界杯意大利同澳大利亚的比赛中结尾阶段情绪激昂的爆发式评述颇为骇人听闻,好比武林正道在泰山举行比武大会时,有人突然施展飞刀获胜,守旧固执之辈难以理解,其实只要“百发百中”,独具匠心的飞刀也是威名远扬的利器。那个时期黄健翔正处在央视体育频道的鼎盛阶段。
过段时间,足球评论员团队不断扩充,直播间里常有两人或三人组合主持的情况,多数时候会邀请退隐的球员或者权威人士坐镇,前职业球员张路就是那个时代的标杆人物,后来的徐阳、朱广沪也属于这类主持人,这种主持流派不太注重理论探讨,关键在于除了具备专业素养,还擅长现场感受式评论。
不清楚具体从哪个时间点起,这个国家里最能够畅所欲言的时刻出现了两个,那就是春节联欢晚会和世界杯,而世界杯的解说则成了球迷们最先尝试的消遣方式。
外国人的赛事评述,职责划分很清晰,有位负责掌控全局的主持人,他专门如实转述赛事过程;还有位评论员,他们的作用类似“点缀”,为比赛增添色彩,战术剖析、技术点评、局势判断、细节解读、赛场外趣闻、过往故事都可以由他们畅所欲言、精彩纷呈、妙语连珠。
众多国际赛事的评述专家多拥有球员经历,他们为赛事增添不少色彩,例如前足坛名将莱因克尔,他剖析比赛的功力深厚,言辞表达自如,且充满诙谐,其独特的英式幽默风格十分突出,常在评论中展现,比如他调侃裁判判罚时会说,这场球的最佳球员是内马尔还是裁判,确实难以抉择啊!
莱因克尔年收入高达两百万英镑,在解说界属于顶尖水平。他在推特上积累了将近一百万五万名关注者,如此热门的职位自然会吸引众多退役球员投身解说领域。比如最近加入BBC解说阵容的亨利,尽管这是他首次参与世界杯解说工作,但他凭借深刻的见解和沉浸式的解说风格,很快获得了广泛认可和赞誉。
国内的解说常常将主持人和解说嘉宾的角色混为一谈,完全忽视了市场竞争中的各种复杂情况,因此有时捧哏的也会变成逗哏的,会出现附和的应和声,会出现暧昧的笑声,会出现鼓励的叫喊声,还会出现强调训练重要性的话语,比如要提升队员的体能和对抗能力,这样才能应对比赛中的紧张氛围,否则就会像不稳固的物体一样容易倒下。
或者,不妨这样设想,把那些解说当作叙述者,那么精彩的解说,卓越的解说,是在让一个故事起伏跌宕,时而平缓,时而优美,时而紧张,时而非凡,它应当像经典的好莱坞式情节,有核心人物,有次要角色,有对立面,几分钟内要有关键转折,几分钟内能引得听众会意,无论情节剧烈变化,还是平淡发展,它都会像解剖刀般探入你内心细微的悸动。而不够精彩的评说,会像网友所言“只想关闭电视,只看画面”,又似聆听一位话多的长者,断断续续,前后不接地叙述着琐屑之事。
归根结底,我没有办法也不会去从事那种被限制的解说工作,正如体育是能够感知气温变化的树叶,解说则像一只蝴蝶,当人们露出笑容的时候,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一种文化,一个国家的性格,以及某些难以言喻的细节。
中国足球的状况确实堪忧,一直笼罩在阴影之下。即便评论员说得再天花乱坠,也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就好比你不会特意去听一位巴西专家分析乒乓球的技术细节一样。这种局面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和无奈。
不过,我们依然热切期盼,出色的评述应当是观看赛事的享受而非负担,它的目标是令听觉感到舒适,让我们在观赏比赛时也能留意每双脚的移动路线,称赞运动员时也不忘关注那些因汗水而微颤的细节,把难以捉摸的纷繁世界化作精巧的构成要素,仿佛风暴无论在窗外怎样狂暴,我们仍愿静坐饮酒,有人伴随弹奏《高山流水》,从中感受世界的美好与脉络。
易小荷是知名记者,也是资深的媒体从业者,她的写作方式很有特色,因此被称为“体育界最有才情的女性记者”。后来她转向了《南都周刊》的工作,担任主笔和编委的角色。从2013年开始,她还额外负责乐视体育的《荷体育》节目,并且担任总策划和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