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东莞究竟是什么?这里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东莞以位于广州东部,并且当地出产莞草而得名。它东接山脉,南临大海,西北靠近江河,凭借母亲河东江,沟通了陆地与海洋。东莞是广府文化的典型城市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关键起源地,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这座城市是岭南地区历史悠久的古城,孕育了“珠三角首位村落”,开启了中华近代史的开端,首创了全国首个“三来一补”公司,缔造了许多“东莞现象”,构建了别具一格的“东莞体系”,被称作“中国改革开放一个极具特色且形象的范例”。
东莞市中心城区图(张顺祥 摄)
东莞大道(巫业通 摄)
数据东莞
东莞这个地方处在广东省中部偏南的位置,邻近东江的下游流域,它的陆地部分有2460.1平方千米那么大,另外还有82.57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积,整体地形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地表形态主要是丘陵台地和冲积平原两种类型,2019年,这个城市包含了32个镇和街道的行政区域,常住人口总数达到846.45万人,其中登记在册的户籍居民有251.06万人,整个城市的人口聚集程度非常高,达到了92.10%。
东莞市中心区(张顺祥 摄)
东莞名片
东莞市是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同时也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赢得了众多荣誉,包括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篮球城市、中国游泳之乡、中国举重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龙舟之乡,以及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
东莞篮球中心(东莞市志办供图)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供图)
岭南文化重要发源地
东莞在东晋咸和六年,也就是公元331年时建县,最初的名字是宝安;到了唐朝至德二年,即公元757年,这个县被改名为东莞。1985年,这个县被撤销,变成了一个县级市。1988年,这个县级市又被提升为地级市。早在新石器时代,东江的岸边就已经有原始的人类居住,那里诞生了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珠三角第一村”,叫做南城蚝岗村。
东莞蚝岗遗址博物馆 (翟肖霞 摄)
莞城街道迎恩门城楼一带(巫业通 摄)
中国近代史开篇地
东莞百姓遭遇外敌欺凌、侵犯,表现出无畏的抵抗精神,全力守护家园。清道光十九年,即1839年,东莞爆发的虎门销烟事件,其影响深远,传遍海内外;紧接着在对抗英军的鸦片战争期间,虎门民众自发组成敢死队,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东莞因此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发源地。
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虎门镇供图)
虎门威远炮台(虎门镇供图)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大岭山镇供图)
改革开放先行地
1978年8月,东莞接纳了国内首个“三来一补”性质的企业——太平手袋厂,由此开启了当地参与改革开放的历程。东莞凭借“三来一补”作为发展起点,积极拓展对外经济合作,逐步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体系,最终走出了一条现代化的建设路径,孕育了独有的“东莞模式”。
过去是富饶的农业区,现在是全球制造业中心:东莞生产的电脑占全球五分之一,东莞生产的智能手机占全球五分之一,东莞生产的运动鞋占全球十分之一……因此有说法称“东莞交通拥堵,全球货物短缺”。到2018年,东莞仅占全国0.03%的国土面积,人口仅占全国0.6%,却创造了全国0.9%的GDP总量,贡献了全国1.6%的税收收入,产生了全国4.8%的外汇收入,吸纳了全国0.9%的就业岗位,聚集了全国0.8%的金融资产,这些经济指标的占比都远远超过东莞土地在全国总面积中所占比例的200倍。
太平手袋厂厂牌(虎门镇供图)
外商在太平手袋厂车间验货(虎门镇供图)
虎门港(曹永富 摄)
2018年11月27日,第四届广东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博览会于东莞举办,此景由郑志波拍摄。
华为数据中心 (松山湖高新区供图)
南城街道鸿福路商圈(郑志波 摄)
多元文化融汇之城
东莞地方文化包容性强,特色鲜明,多种文化在此汇聚,相互影响,形成独特氛围。当地既有广府、客家、疍家等传统民俗,也有海外侨胞带来的多元文化元素。不同文化在此相互借鉴,和谐共存,共同塑造了当地居民积极进取、乐于接纳、勇于开拓的品格特质。到2019年年底,东莞市拥有市级以上历史文化保护单位共146个,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有9个,因此成为全省此类单位分布最为密集的地级城市;同时,该市还收集了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14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收录了8项。
千角灯
麒麟制作(清溪镇供图)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南社村(茶山镇供图)
2018年6月26日,中堂龙舟文化节(郑志波 摄)
英才辈出毓秀之城
东莞名家辈出,历代科举中进士240人,举人1714人。南宋时,南城人李用得到宋理宗亲笔题写的“竹隐精舍”匾额作为赏赐,同时将他的著作《论语解》向全国刊刻发行;南宋行将结束时,东城人赵必创作了《覆瓿集》,这部作品后来被编入《四库全书》;明代期间,厚街籍贯的陈琏担任官职至礼部左侍郎,退休之后回到东莞建造了万卷堂;茶山人何真因为对百姓有贡献被封为东莞伯;中堂籍贯的莫登庸在海外成为君主(安南王);官至江西按察使并代理布政使的莞城人张敬修建立了可园,让这个地方成为了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虎门籍贯的王宠惠在民国时期是知名的法学家、政治家以及外交家。当中堂籍的陈伯陶,石龙籍的张荫麟,莞城籍的邓尔雅,莞城籍的容庚,桥头籍的邓植仪,以及两院院士桥头邓屋籍的邓锡铭,麻涌籍的莫伯治,万江籍的毛炳权,莞城籍的何镜堂等众多知名学者,确实称得上是东南地区杰出人才的杰出代表。
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可园(莞城街道供图)
旗峰公园(巫业通 摄)
编纂机构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部门,东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部门也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