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不分家,蹴鞠千年传奇!苏超传奇队,谁是你的MVP?
文体不分家,这回具象化了!
“苏超”——这个词,如今已经不再仅仅指代一场足球比赛,它更像是一个江苏文化的大型庆典。从“比赛重要,友谊次要”的调侃,到“常州添一笔”的笑谈,都显示着江苏民众对足球、对体育、对文化的热情。但你可曾了解,足球比赛的背后,其实是延续了上千年的蹴鞠活动的传承?
千年蹴鞠,江苏足球的文化根基
江苏人喜爱运动的劲头,早在古代蹴鞠活动就能体现出来。南京博物院的清·《仕女行乐图》描绘了古代女性参与运动的情景。阳光灿烂的春天里,那些仕女在踢球玩耍,衣裳飘动,传递着古时“女子足球”的风采。明代画家杜堇的《仕女蹴鞠图》还被制成苏绣精品,当作国礼送给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由此可见蹴鞠这项运动的全球知名度。孩子们同样不会错过“古代足球”。南京博物院的清·青花蹴鞠纹瓷碗,扬州博物馆的清·青花红绿彩蹴鞠纹瓷片,都描绘了孩子们在古时对这项运动的喜爱,那是童年独有的兴奋与无拘无束,是身体活动带来的纯粹愉悦,亦是古人日常中的“轻快瞬间”。
“外援”风采,江苏古代“联赛”的国际范儿
你或许以为古代苏超仅是“本土联赛”,那就未免看轻了江苏的全球眼光。镇江博物馆藏的宋·红陶胡人踏鼓蹴鞠像,堪称“古代外援”的典范。这位微小的“颠球侠”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他头裹花帽,姿态矫健,将异域舞蹈与蹴鞠技艺巧妙结合。常州博物馆所藏唐·长沙窑胡童步打球俑,则生动描绘了古代守门员的英姿。扬州博物馆珍藏的唐代打马球纹铜镜,生动呈现了“马背上的世界杯”的景象。四位骑手驰骋赛场,挥鞭竞逐马球,犹如描绘了一场“国际间的竞技”。
数据说话,谁是你的MVP?
当代“苏超”取得的成就,不仅仅是一场竞技赛事,还是古老足球习俗和新兴体育理念的结合体。这证明了:江苏民众对足球的喜爱,并非“近期突发”的冲动,而是源自历史底蕴、贯穿文明发展的悠久旋律。各地博物馆收藏的各类蹴鞠相关藏品,诸如女性形象、胡人造型、陶制摆件、铜质镜面等,共同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古代足球发展图景”。
你心中,哪种文物最为出色?你偏爱哪个文物所描绘的蹴鞠场景?期待你在评论里表达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