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主办的2022年第39届北京晚报百队杯足球赛第二个比赛日在蒙蒙细雨中开展角逐。孩子们在草地上尽情地奔跑跳跃,场边的裁判员们则凭借周到、周密的服务,协助他们更加畅快地体验足球的乐趣。
蔺红伟在比赛中执法。本报记者 赵晓松摄
帮助孩子理解规则
小队员们,现在外面正下着雨,运动场地面变得很潮,练习动作时千万要小心,不能让自己受伤,同时也要注意不要碰到对方。这是在一场10岁以下男女混合的五人制足球比赛即将开始前,蔺红伟对两个队伍的小球员们说的话。这位拥有将近二十年执法履历的国家级裁判员,首次执裁百队杯赛事时,依然做了充分的赛前准备,考虑到大多数参赛者缺乏身体控制能力,并且场地存在湿滑隐患,存在受伤风险,裁判团队商议决定,在比赛开始前必须向他们发出安全警示。
这种周全考虑并非仅在赛事开始前,比拼期间,每当做出一次判罚,蔺红伟和同僚们都会简明扼要地告知年轻选手裁决的缘由。
青岛籍国家级裁判员喻金鹏,和蔺红伟一样,都曾执裁过中国五人制足球超级联赛,在百队杯赛场,喻金鹏也有自己独特的裁判体会,青少年比赛与成人比赛不同,对抗性没有那么强,不过同龄孩子的体型差异有时很大,作为裁判,既要确保公正,又要通过判罚来调控比赛节奏喻金鹏也做青少年足球培训,他感觉,孩子光看书本学比赛规则效果不好,不如在实战比赛里去体会和记住规则,这就要求裁判员在判罚时要格外用心,比如有孩子踢定位球、边线球犯规了,裁判在判罚时就得指出错在哪里,或者做正确动作的示范,这样孩子才能记得更牢。
暖心举动感动孩子
执法一场9岁以下男女混合组五人制比赛期间,一名小队员在拦截对方进攻时腹部遭撞击,喻金鹏立刻赶过去了解状况,并通知场边的主教练准备调整阵容,“首要任务是确保孩子身体无恙,或许伤势并不严重,但需让他暂时离场休息,以便观察后续情形。”
昨日赛事进行时,记者目睹了令人感动场景——比赛里,一位焦急的小队员鞋带散开,无法系好,当值裁判李倩立刻上前,弯腰协助他整理鞋带,让他能继续在草地上奔跑。李倩表示,那孩子鞋带偏长,比赛时开了,他显得很慌张,因此她就主动帮忙处理了。那位接受过援助的小队员赛后向媒体坦言,他深受这位“裁判姐姐”的行为所触动。
小球员们对裁判员们的印象格外深刻,因为他们对待比赛的态度十分友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李倩对此表示,裁判在判罚青少年比赛时不必表情严肃,需要具备亲和力,依靠公正的裁决和恰当的举止来赢得孩子们的信任。
这条标语不仅标示界限,更彰显指引作用,是今年百队杯的宗旨之一,阐明了裁判在青少年竞赛中肩负的特殊使命。执教大学的蔺红伟对此有独到见解,他表示,参赛期间我们旨在服务少年,在执行裁决时还需体恤他们,帮助他们领略足球竞技的精彩之处。
雨中踢球 酣畅淋漓
昨天,第39届北京晚报百队杯足球赛遭遇了雨天,但雨水无法扑灭孩子们踢球的兴致。百队杯足球赛似乎总与雨水结缘,就像人们常说的高考时节总下雨一样。在这将近四十年的赛事历程中,几乎每一届都会碰上下雨的情况。“雨战”因而成了百队杯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也是小队员们难以忘怀的参赛体验。
北京观音堂足球体育公园负责进行五人制U9与U12两个组别的联合赛事,共有234支队伍在此竞技,仅此一个区域便构成百队级别的规模。赛事从8月8日启动,持续至14日结束,观音堂区域在七个比赛日里每日均安排有比赛活动。
那年的首场赛事遭遇了风雨,今年又碰上了恶劣天气。小队员们边走向场地边议论纷纷。赛场内外景象迥异,场外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不是撑着雨伞就是穿着雨衣。踏入赛场,除少数教练和工作人员用伞遮挡,其余参赛小将几乎都任凭雨水浇淋,毫无遮挡。对踢球的孩子而言,这点艰辛不值一提。
孩子们在雨中踢球的情况不多见,许多人初次在湿润天气里竞赛。各队指导反复叮嘱队员,要着重攻门,留意对方守门员脱手后的机会。赛前准备里,不少队伍强化了射门训练,守门员专门练习接地面滚动球。比赛快开始了,小选手们的脸上不见慌张,流露出的更多是激动。雨天竞赛充满变数,小队员们传球和射门技巧欠缺。用实战代替训练,这类实践机会难得。队员们一离场,指导立刻让大家速穿衣物,以防受凉。多数队伍都做了周全安排,要求队员备好手巾、防风外套和替换衣物。
雨中,鸿恩旻惠队赢得了一场胜利,这是队伍在本届赛事的首场告捷,也是队伍在百队杯历史上的初次获胜。教练杨朋表示,队伍去年刚组建不久就参加了百队杯。因为实力上有差距,队伍踢的两场比赛都以悬殊比分失利,并且没有进球。球队通过一年的努力训练,实力得到增强,重返百队杯赛场,他们确立了射入一球的阶段性目标。比赛一开始进行得非常顺利,鸿恩旻惠队迅速实现了进球任务。然而,进球后的喜悦尚未消退,对手就接连攻入三个球,将比分反超。最后,鸿恩旻惠队经历了一番艰难的较量,还是赢得了比赛。这样的经历对于小队伍的发展非常有益。在雨中较量,更是对精神韧性的磨砺,这群年轻球员们都挺了过来。此次参赛带来的成长,远远超过了一场比赛的胜负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