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型传接球练习方法,你知道如何正确操作吗?
传球和控制球是足球活动里一项核心的技能,是安排攻势、调整打法、实施渗透、制造并达成进球的关键途径。小学足球训练里,教师需教会学生基本传球和接球动作,还要根据比赛情况,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养成传球前观察的习惯,明白传球时机和精准度对传球效果的作用,同时指导接球队员进行无球跑动、摆脱动作,并掌握接球时正确的身体姿态,这样能在训练中有效提升队员传球和接球水平。
一、
“钻石型”传接球练习的特点
这种传球接球训练是在菱形场地里开展的,它是一种“钻石式”的练习方法,具备组织方便、变化灵活、应用效果好等优势。教练员削减了训练工具的运用,简化了场地准备工作,因此足球训练的紧凑度和成效都得到了明显改善,这让教练能够依据队员各自的足球能力,设计从基础到高级的训练项目,契合学员的认知特点,对队员们提升传球和接球技巧有一定促进作用。
二、
“钻石型”传接球练习渐进式练习方式
传球和接球的方式五花八门,队内成员的技艺层次也千差万别,所以指导员在采用“菱形”式配合训练时,必须考虑到每个人的锻炼要求,选择逐步深入的训练方式,规划从简单到复杂的练习项目,这样既能满足技术较弱的队员的学习目的,也能帮助技术较好的队员进一步提升能力。
(一)基础的“钻石型”传接球 + 跑位练习
练习目标:培养队员的观察及传跑意识,提高队员的传接球能力。
训练方式:于一个 10 米见方的区域内,摆放四个标记物,每个标记物旁各有两名选手,选手甲一传球给选手乙,接着跑到选手丙身后,选手乙需控制两次接触球的机会,即一次接球又一次传球,再将球递给下一个标记物旁的选手丁,选手们按此顺序依次替换位置(图 1)。
注:实线代表传球路线,虚线代表无球跑动路线 图1
传球者传球前需留意接应者所在方位,用右脚内侧将球踢向地面形成滚动,要关注将球送至队友脚边,传球动作完成后立刻转换位置。接应者应提前判断来球路径,在没有球的情况下通过小步调整姿态,确保接球时能以最自然放松的身体状态进行停球,将球停放在右前方的前进方向上,停球动作要稳健。
(二)加入回传动作的“钻石型”传接球 + 跑位练习
当防守球员从后面紧逼接应者时,接应者难以顺利接到球并展开进攻。为了保持对比赛的掌控,避免被背后防守者断球,接应者可以采用回传配合,与传球者配合制造局部“二过一”。或者,接应者也可以观察场上形势,将球传给位置最有利的队友,从而建立新的控球优势,更有效地组织进攻。
1. 回传找第三人的“钻石型”传接球练习
训练目的在于增强队员在对手紧逼情况下背身防守时的传球衔接意识,同时促使传球者养成抬头观察场面的习惯。
训练方式:于一个十米乘以十米的区域内,摆放四个标记物,每个标记物旁各有两名选手,选手甲一传球给选手乙后向选手乙移动,选手乙不落地回踢给选手甲,初级练习者仅能单脚触球两次,一次停球另一次传球,选手甲接球后转送至选手丁,此时选手乙向选手丁行进,选手丁不落地回踢给选手乙,按此顺序交替进行,如图二所示。
注:实线代表传球路线,虚线代表无球跑动路线 图2
教练员需要通知全体成员按逆时针方向转移并递送球,传球者用右脚内侧将地滚球传给接球者,传球完成后立刻移动去争夺球权,并且要抬起头观察第三个人的位置。接应球员需预先看清飞来之球,校正自身姿态,决定以左脚实施回传,留意好传球力量,接着借力向左侧转动身体,以摆脱对方的拦截,打算采用右脚接收同僚的送球,接球之际还要留意另一名接应者的方位,为下一传做好准备。
1. 回传反切“二过一”配合的“钻石型”传接球练习
训练目的在于使成员学会恰当的传球时刻和角度,增强成员在局部区域进行“二过一”的传球与接球协作水平。
训练方式:于一个 10米乘以10米的区域里,摆放四个标记物充当防守者,队员A1将球递给队员B,队员B直接用左脚内侧将球回给移动中的队员A1,随即立刻转身奔向防守者所在的位置,队员A1接到回传的球马上再将球传向防守者身后的空隙,与转位过来的队员B达成一次局部的传球反越位“二过一”配合,队员B接到球之后又和队员C重复同样的步骤,直至队员D与队员A2达成这项技术练习的完整流程,所有队员轮流进行(图 3)。
注:实线代表传球路线,虚线代表无球跑动路线 图3
进行逆时针方向传球时,接应球员在触球前需审视场地态势,积极争取皮球,并留意防守者与标志物的方位,通过佯攻等技巧练习脱身动作,成功摆脱后,借助手势等非言语信号示意同伴传球方位,接球后以非主力脚(左脚)实施回传,仔细把控回球力量。接球队员发出要球信息时,传球者立刻用脚内侧将球踢向地面,形成滚动,传球者送出球后马上移动到有利位置准备接应,并时刻与接球者保持交流,确保配合顺畅。接球者在回接过程中,需要依据队友传球的精准度来调整自己的移动节奏,为接下来的回传配合和突破创造机会。
足球比赛属于集体项目,场上有许多三人或多人协作传球的场景,教练可以安排“钻石型”传球训练,根据场地和人员配置设计三人配合跑动的传球练习,以此提升队员之间的传球默契和跑动技巧,同时还能在攻守转换时快速调整自身职责,从而增强训练成效。
边路球员传球配合,中路队员接球后进行位置调整的“菱形”式传控配合训练
训练目的在于增强参与者的传球移动感知,加强三人组之间的传控协作,达成侧翼迅速前插的任务。
训练方式:于 6米见方区域进行,参与者 A1 将球递给 B,接着 A1 向 B 的后方移动,B 接球时用左脚内侧将球递给 C,C 接球后以右脚内侧将球斜向传给边线上的 A1,A1 接球动作完成后再次传球
传给队员 D1, 再传给队员 B 和队员 C 之后立刻移动,换到另一位置,接着完成队员 B、队员 C、队员 A1 之间的递球配合,等队员 D1 接到球,就传给移动到新位置的队员 B,用同样的方式持续进行轮转训练(图 4)。
注:实线代表传球路线,虚线代表无球跑动路线 图4
强调传递球时机和精准度,接球后迅速移动寻找球权,行动要迅速,加强口头交流。执行斜向传球时,要确保把球传到队友前方,以便队友能快速切入边路。接球者需提前判断来球方向,长短传练习中要控制好球的力量,可用手势(例如举手)示意队友传球的目标位置。
防守启动后,实施回传式的交叉换位配合,完成二过一战术,采用菱形布局进行传球衔接训练
训练目的在于增强球员在局部防守场景中实施“二过一”战术的协作水平,同时提升攻守互换过程中身份转换的敏捷性。
训练方式:于 6米见方区域中,参与者甲持球,同参与者乙构成单挑局面。参与者甲将球递给参与者丙,参与者乙则依照无球者移动轨迹展开拦截。队员 C 持球连续回传给移动中的队员 A,接着移动到防守队员 B 的后方,接到队员 A 的再次传球,施展回传反越位“二过一”配合,接球后沿运球轨迹绕过标志碟,配合动作结束后队员 A 立刻由进攻角色转变为防守角色,去防守持球的队员 C,队员 C 与队员 D 进行回传反越位“二过一”配合,队员 B 移动到之前队员 C 所在的位置,队员 A 跑到之前队员 D 所在的位置,完成一次完整的训练(图 5)。
传球轨迹以实线标示,无球移动路径以虚线显示,控球行进路线用波浪线注明 图5
传球者需留意防守者的动向,迅速将球递给队友,确保队友有充分的空间来接球,避免球被截获,传球之后要立刻移动去争抢回球,同时要注重彼此间的交流。防守者应根据比赛情况,主动移动到恰当的位置进行防守,并且要注重转换身份的速度,保持头脑清醒。
三、
练习建议
进行“钻石型”传接球训练时,依据球员能力,可对若干因素进行合理变动,以便为球员提供更恰当的指导。
练习中接球的频次,对于刚入门的学员,指导者不该过分约束接球的频次,关键在于让学员领会传球和接球的要领,帮助他们顺畅地开展技能训练。对于能力较强的学员,指导者可以限定他们接球时只能触碰一两次,以此提升传球和接球的精准度。
训练角度。前述五个训练皆可借由变换训练角度,即朝向右方,以强化队员非优势脚(左脚)的传球与接收球能力,进而确保队员双足技术得到均衡进步。
足球数量方面。如图一所示,指导者可增至两颗球,球员A1与球员C1各自持球,同步开展训练,以此提升训练的挑战性和训练的紧凑度。
场地面积方面,图四和图五的训练中,针对入门者,指导者能够适度扩大场地横向距离,把六米的空间扩展到十米,以便选手拥有更充裕的区域进行技术变动,进而减小挑战性。在图 1、图 2 以及图 3 的训练里,倘若参与者能力突出,指导者能够将 10 米的场地横向距离压缩到 6 米,借此来增强参与者在狭窄区域完成传球与接球协作的水平。
参与人数方面,依据图1至图4的实践安排,表现优异的成员除在起始位置部署两名以保障循环训练的顺畅进行外,其余站点仅安排一名人员,以此压缩排队等候的时间,增强训练的紧凑感。此外,训练期间需关注各站点成员的轮换机制,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在各个岗位获得足够的锻炼机会。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傅家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