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童年里的体育记忆,你还记得多少?

日期: 2025-10-15 12:02:59|浏览: 5|编号: 16443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来源于网络网友,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客服。

那些童年里的体育记忆,你还记得多少?

让快乐传承

正值儿童节,中国体育报打算推出一个关于“往昔体育记忆”的专题,邀请出生于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前辈们,还有新世纪成长起来的“00后”青少年,一起讲述童年时参与体育活动的经历。颇为奇特的是,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儿,比如六零年代到九零年代的同龄人,他们儿时进行的体育活动差别并不明显,女孩们大多玩跳皮筋,男孩们则多喜欢游泳和弹球,而最富趣味的是扔沙包这项游戏,它几乎持续了整个二十世纪的最后四十年时光。

木心在《从前慢》中写道:以往的时光流逝得从容,车马行进迟缓,书信传递缓慢……在那个仿佛遥远的年代,就连追忆的节奏也放慢了,孩子们的游戏方式变化得同样缓慢。对于新生代的年轻人,他们正步入一个崭新的千年,可供消遣的活动种类远比他们的兄长姐姐、叔伯阿姨、祖父母辈要多得多,不过他们是否也能像前辈那样感到幸福,这个问题或许需要等到他们的人生积累足够经验之后才能得到答案。

在如今挑选项目极为热门的时期,让小年轻们也体验一下前辈们的同等乐趣是件好事,当爹妈和祖辈们费尽心思决定孩子该学什么课外体育活动时,不妨想想自己擅长的跳皮筋、游泳、扔沙包,这些可是很多代人共同的记忆,也许还能获得更纯粹的欢愉。

当代的年轻一代,与“60后”“70后”“80后”“90后”相比,承载了更重的期望,或许无法像他们的父辈和祖辈那样,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体验纯粹无瑕的快乐,然而,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心成长的促进作用,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减弱,健康是奋斗的基础,具备强健体格和良好精神面貌的年轻人,才能更有力地肩负起国家与民族的希望。

从今往后,将“六一”设定为孩子们与家人的运动专享日,一起发掘过往的体育趣事,使欢乐不断延续,令健康长久保持。(林剑)

“60后”放学后院子里的“小时光”

她家小孙女这批孩子,童年时的娱乐方式跟他们截然不同了,主要是各种电子设备和滑板车。如今做了姥姥的许惠芬这样表示,不仅如此,每年给孩子准备儿童节礼品也是让她相当费神的一件事,她坦言“新奇玩意儿实在太多,送什么东西他们都觉得没什么稀奇的”。

提及个人幼年时热衷的游戏活动,许惠芬表示:如今多数人居住在高层建筑中,同一楼层住户或许彼此不熟悉,然而过去大家都是相邻而居,院落紧挨着院落,基本上都是相仿年纪的孩子们结伴玩耍,女孩们常玩的是沙包、跳房子格、藏匿游戏和传递手帕,男孩们则偏爱在离家不远处的小河里泅水、转陀螺、玩玻璃珠,总之活动离不开户外运动。

跳皮筋是许惠芬童年时最喜爱也最常进行的体育活动。她回忆说,最初学习是在家里,用两个椅子架起绳子单独练习,逐渐熟练后便可以和朋友们一起玩。“学校里课间休息时,同学们常玩这个游戏,人数多的时候还会玩成三角或四角的。回到家里,邻居家的孩子们也在院子里玩。”

小皮球地上踢,马兰花正开,二五六来二五七,这些儿歌至今仍回响在许惠芬耳边,那时一根皮筋能跳出无数种玩法,孩子们一边跳一边唱,严格遵循既定步骤,一旦中途出错或未能勾住皮筋,就算失败。皮筋的起始位置在脚踝处,然后逐步向上移动,依次经过膝盖、腰部、胸部以及肩膀部位,有时甚至需要举过头顶。由于玩皮筋时不能借助手部动作来勾住皮筋,因此高度的提升会带来更大的挑战性,不过相应的趣味性也会随之增强。

许惠芬除了喜欢跳皮筋,还觉得玩沙包挺有意思的。以前我们小的时候,不像现在这样什么东西都能买到,家里所有的沙包都是亲手缝制的。起初是妈妈给我们缝,后来慢慢掌握了方法,就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小沙袋有多种用途,能用来进行丢沙袋、跳房子和丢手绢等活动,有时在游戏中失利,沙袋也会被输给他人,因此,经过一段时间频繁使用后,手中持有的沙袋未必还是自己家里缝制的那个。

提及往昔的体育游戏,许惠芬常感喟,她儿时熟悉的那些游戏,如今多数孩子已不甚了解,偶尔在庙会或游乐场让他们尝试推铁环和转陀螺,他们仍觉新奇有趣,其实这些都是极好的娱乐体育项目,既有益于身体,也有益于精神,我计划今后节日多购置弹珠、呼啦圈等适合家庭使用的体育用品,以使孩子日常可玩的游戏更加多样。”(顾宁)

“70后”夏天戏水的欢声笑语

童年时期,我家位于河南南阳的乡村地带,每逢夏季来临,家中不论男女长幼,都渴望整日浸没于水中。年纪尚幼时,我常跟随兄长姐姐们步入水中嬉戏,逐渐掌握了游泳的本领。在那个年代,当地孩童普遍都是这样无师自通地学会游泳的,既没有人为指导,也没有刻意练习。这是1979年出生的王金榜回忆道。

那个年代物资短缺,河南农村同样不宽裕,甚至相当清贫,不过吃不饱穿不暖的岁月也不妨碍孩子们尽情玩耍。王金榜的童年印象里,总是充满无拘无束的阳光和沁人心脾的空气,虽然物质条件有限,但一根跳绳、一段皮筋、一个毽子、几颗抓籽就足以填补整个童年时光,何况还能在水中嬉戏玩耍。王金榜谈到,孩子眼中万物皆可当玩具,活动就是游戏,游戏就是活动。家乡学业负担不重,功课不繁杂,也没有长辈逼着学习。那时我们闲暇时光很多,放学后边走边跑,田野成了我们自带的赛场,常比拼谁先到家。

那个时期学校离家距离很近,同学们都住在周边区域,上学和放学都不需要成年人护送,家门口一声呼唤就能召集伙伴去上学或者去玩耍。男孩和女孩们聚在一起,进行跳绳、踢毽子、跳皮筋、斗鸡、跳房子等活动,总是玩到家里喊吃饭才回家,但仍然觉得意兴盎然。王金榜表示:“我们小的时候没有接触过球类运动,能玩到的都是最经济实惠的玩具。男孩子把一条腿翘起来玩斗鸡游戏,互相碰撞,先倒下的人就是输家。家里用旧布拼凑缝制,装入干玉米粒做成沙包,一个人抡着砸,其他人四处闪躲,被砸中的人就出局了,这种游戏虽然简单,但我们却常常玩得非常投入。

王金榜就读的学校条件十分有限,校园里只有一个土质跑道,体育器材也很匮乏,但体育老师还是想方设法让课程变得有趣,除了跑步和做操,还会组织孩子们玩老鹰捉小鸡之类的集体游戏活动。那时候我们特别期待体育课,整个过程既轻松又愉快。“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老师会特别强调这是我们的专属日子,当我们明白这一点时都感到非常兴奋,有时还会安排朗诵比赛或者进行其他游戏。

王金榜谈到,离家的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他依然十分思念夏天,那时在兄姐的引导下掌握了游泳的技能,村子里的小伙伴们一起在水中嬉戏,充满了欢快的叫喊声,那种无忧无虑的气氛让他深受触动,成为他记忆中最美好的片段。(李金霞)

“80后”胡同里“砍包”和儿童节游乐

成长中的美好时光,总是充满愉悦,在这些愉悦的时光里,参与各种运动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刘静是北京人,出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她自幼在胡同里长大,谈到童年时参与的运动项目表示:她最钟爱的两项体育活动分别是扔沙包和划船。她回忆说,每天放学后,她都会和伙伴们在自家门口的胡同里玩扔沙包,这个游戏在本地被称为“砍包”。游戏时,大家会分成两队,一队负责投掷沙包,另一队负责躲避。投掷沙包的站点两侧,接沙包的人站在当中,轮流将沙包投向中间的躲沙包者,若被击中则退出游戏,倘若接住沙包,则能再获得一次机会。虽然游戏规则十分基础,但参与其中时大家却异常欢乐。那个年代我们可玩的游戏不多,通常放学后,主要就是玩沙包、跳皮筋、踢毽子这些活动。通常都是放学后接着玩耍,直到父母结束工作回家,如今回想起来,那段毫无忧虑的时光,确实非常快乐。

刘静除了玩沙包,还特别喜欢划船这项运动。她谈到,小时候每逢“六一”儿童节,学校会放假半天,上午举行校园联欢活动,下午她父亲就领着她去北海公园坐船。那时候的船大多是人力摇的,不像现在多为脚踏式或电动式。刚开始,每次都是她父亲划船,她在船上玩耍。随着她慢慢长大,变成了两人交替划船的情景。回想起来,年纪那么小,竟能把船划动,我确实很能干。

陈浩然和刘静都是“80后”出生的人,他谈到自己小时候参与的体育活动,最难忘的就是每年“六一”儿童节学校举办的游乐项目。他说,自己读小学那会儿,每到“六一”儿童节,学校就会在操场上安排各种体育游戏。这些游戏包括篮球投篮比赛、足球射门练习、乒乓球颠球技巧等运动项目。虽然主要还是以玩乐为主,但每个人投入其中都十分专注。比如篮球接力投篮这项活动,赢得第一的队伍,学校会赠送一个篮球作为奖励。记得五年级时,我们班就赢得过一次,当时我也参与进去了。

学校安排的玩乐项目之外,儿童节那天下午校方放假时,陈浩然常和伙伴们去家周边的体育场地踢球。他回忆说,自己小的时候多数是在泥土地或者柏油路上踢球,唯有“六一”那天,父母会多给些零用钱,几个要好的朋友就会凑钱去草皮足球场踢一场球。虽然一年里只能享受一次在天然草地上踢球的待遇,但当时的心情真是难以言喻地高兴。

陈浩然如今已届三十,每周常与友人相约踢球,他们踢球的场地不再是土地或沥青铺就,而是改成了他们儿时最爱的草地。他说,如今民众身边的健身场所越来越多,建设也越来越完善,同他们小时候相比,已大不相同。现在的健身场所,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王灿)

“90后”书包里各式各样的沙包

童年时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各种新奇的消遣方式。劳动课上用几块破布条、一把玉米粒,就能缝制一个沙包,放学后提着沙包奔向运动场,这便是简单纯粹的童年运动场景。由于特别钟爱,有一年儿童节,父母特意送我一个沙包作为礼物,当时感觉像是中了头彩。河南鹤壁淇滨区的“90后”张天航这样讲述自己的往事。

二年间学做沙包,有的用玉米粒填充,有的用黄豆填充,有的用小米填充,还有的用沙子填充,比拼谁做的沙包体积更大,谁投掷时力量更猛,十分稚气。每个学生的书包里都备着多个形态各异的沙包,以便随时参与游戏。张天航讲述起玩沙包的情景,他说课间十分钟的时光,说实话从下课前五分钟就开始坐立不安,一旦铃声响起立刻抓起沙包奔向操场,迅速组成队伍,排列阵势,拼尽全力要延长每一分钟的玩耍时间,那时才上二年级,一节课要坐上四十分钟确实难以忍受,虽然小时候没有形成体育意识,但活泼好动的特性是与生俱来的,比起教室,更渴望到户外舒展筋骨。在空旷的室外场地可以玩沙包,参与人数不限,无需高深技巧,那是年最爱的活动。

投掷沙包时动作十分灵活,一队人朝另一队投掷沙包,对方需快速闪躲,同时拾起沙包、调整阵容、立即反攻,直至击中对方使全队出局。这类似排球,也带有足球和橄榄球的元素,或许比体育课更早接触的球类活动启蒙。而且玩沙包时特别喧闹,大家扯着嗓子叫喊,比观看世界杯时还要热烈。小孩子的活力相当旺盛,如今回想起来,体育运动能够舒展这种本性,也能维护这种本性,倘若童年时期的课外活动能更丰富些就完美了。”张天航表示。

年级渐深,教室位置越往高处迁移,张天航慢慢不再参与课间的沙包投掷活动,但书包中那颗沙包始终被保留着。那个时期,我特别热衷于和体育委员互动,她似乎精通各类体育项目,还引领我接触并掌握了多种运动方式。课余时间,我们常把沙包当作毽子进行踢击,偶有失误将球踢出楼外,便以拾取沙包为由进行楼层间的穿梭,借此拓展活动疆域,有时也会一同进行跳皮筋游戏。童年时光十分愉悦,然而回忆却显得杂乱无章,偶尔不经意间从记忆深处浮现的片段,多数都与体育活动相关联。(刘昕彤)

“00后”篮球赛中的“高光时刻”

我们这一代人对童年体育活动的记忆,最突出的就是体育课时光,那也是我们最为欢乐的岁月。我来自体育学校,更多时候是在那里和队友们一起,经历着艰苦的训练以及奋力拼搏比赛的过程。我们这一代同样非常努力,尽管训练过程十分辛苦,但我内心却感到无比快乐。每当暑假来临,我还会和关系最密切的朋友,在附近的球场相约打球,这让我们的配合更加默契。” 董珏说。

董珏是在2003年出生的,现在他十七岁了,是杭州第四中学高二的学生,他平时喜欢打篮球和羽毛球,他谈到:“最吸引他的运动还是篮球,因为他比较欣赏需要团队一起配合的项目,这种运动能让他充分释放压力,而且让他觉得通过努力取得的成就才是最大的满足感。”我猜想倘若当初未曾参与这项活动,今日的我或许不会如此开朗,可以说运动成就了现在的我。经过专业的体系化训练,以及参与更多赛事,也让我得以持续进步,完善了自我。

董珏印象最深的是篮球赛获奖的难忘瞬间,他谈到,当他和队友们共同举起奖杯的那一刻,这既代表了我们取得的成就,也是大家共同进步、相互支持、齐心协力的见证。时日流转,每当队友们再见到这个奖杯,总会想起曾经并肩作战的难忘时光,我们并排坐着,兴致勃勃地讲述昔日的精彩历程,奖杯,正是我们努力拼搏和年轻岁月的最好见证。

童年的运动实践,使董珏收获颇丰。现在的他,主动加入体校的专门训练,弥补自身不足之处。他表示:体育活动让他明白要懂得感恩回馈。对他影响最深的是父母,以及那些负责训练和指导他的教练们。他的志向是将来能进入教育行业,培育更多优秀的运动员,以此来实现个人价值。

当前,“00后”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比起“80后”和“90后”显得更为自由灵活,也更加方便易行,所以如今的“00后”显得更有生气更年轻,他们可以承受更高强度的体育活动,同时也有更多空闲去体会运动带来的快乐。(冯蕾)(转自6月2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实用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