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造市民身边场地大宁公园健身长廊成打卡点
能够直观感知、可以亲手触摸、易于体会真切,更加具体实在,上海市政府的惠民举措使居民在细微环节中体察到都市的温情。记者最近从体育局方面获悉,2020年市政府的重点民生工程原定要建成或翻新100条市民健身步道,另外还要建成或翻新80片市民多功能运动场,同时建成或翻新500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然而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建成112条市民健身步道,96片市民多功能运动场,以及585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已经比年度计划多完成了超过十分之一。
市政府重点民生工程的核心目标,在于处理民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紧迫、复杂及烦忧事项。健身步道、市民球场、健身站点等,作为体育局应对“健身场所何处寻”这一挑战的关键行动,广受民众喜爱,近些年在市民满意度测评中持续位居前列。
今年初因为新冠疫情冲击,一些项目起步异常艰难,社区封锁导致无法实地考察。市体育局主动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前进行规划部署,汇集各方力量,有力推动项目进展。
体育局有关人士谈了应对难题的几项措施:第一,依照工程规范,若无法进入居民区,就先制作安装方案,明确场地规模配备何种运动设施,接着由社区组织征询居民想法,从而减少了准备阶段的工作量。
其次,依据实际项目完成时限和工程实际推进情况,市体育局提前进行规划安排,指导各区制定逆向时间表,强化时间把控。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精简初始环节的审批步骤,缩短处理时间,争取尽快动工,保障充分的建造时间。
另外,在地点选择上,要促进体育与绿色空间融合,推动体育与农业结合,重视资源的重复使用,在河流岸边、公园草地、乡村建设等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些民众容易看到、方便使用的运动设备,为民众的体育活动创造好的条件和氛围。还会联合市住建部门、市房产管理部门等机构发布文件,通过老旧小区的改造来增强更新建设的力度。
二零二零年,市体育局同市绿化与市容管理局联合发布《上海市公园绿地市民健身体育设施管理办法》,以此推动城市体育与绿化更紧密融合,有效增强公园绿地的公共服务作用,着力推进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进程。十月份刚开始,静安区体育局和大宁集团联手打造的那个大宁公园市民健身长廊就正式开放了,这个新地方立刻就受到了很多市民的喜爱和称赞,现在已经变成了大家健身和放松时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整个项目花了二百四十万块钱,体育局拿出了大约一百四十八万,主要用来修整步道和更新健身设备。大宁集团则出了差不多一百万,负责建造足球场、羽毛球场、儿童游乐设施,还有地面的铺设工作。
大宁公园的市民健身长廊面积达到四千五百三十六平米,场地边缘围绕一条四百二十五米长的健身步道。该场地配备了五十四件健身设施,利用不同的地面材质和色彩,将区域划分为六个不同的功能区,包括儿童玩乐和足球训练区、青年不锈钢运动区、综合人群负重力量练习区、四代塑木健身区、羽毛球场区以及智能健身驿站区,可以满足各个年龄段市民多样化的健身要求。
喜爱举重运动的年轻群体,其锻炼场所已不局限于健身场馆。公共健身步道中的力量练习区域,配备了用于胸部推举、肩部推举、腿部伸展、深蹲等力量练习的设施。这些户外健身器械借鉴了室内力量训练设备的构造原理,使用者能够依据个人状况增减配重片的数量,从而调整训练的强度。四代塑木健身区主要服务老年人群,除了设有常规健身器械,还配备了智能健身设备,通过立柱上的电子屏幕即时展示运动情况。智能健身器材都安装了太阳能感应照明,便于市民在黄昏和夜间使用。场地里的所有器械都配有使用指南,使用者还可以扫描二维码观看操作演示,场地还特别设置了衣帽悬挂处,为市民锻炼带来便利。
二零一九年,上海构建了社区体育设施信息化管理平台,全市十六个区在社区体育设施健身场所公示牌上均张贴了“二维码”供识别使用。今年的实事项目设施建成之后,也将统一归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市民民众能够通过扫描二维码,查询器材使用方法,观看操作演示视频,在线提交报修投诉申请,以保障周边的场地设施能够惠及广大的民众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