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青训教父揭秘!钻石理念怎样振兴欧洲红魔?

日期: 2025-10-18 16:05:39|浏览: 1|编号: 16481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来源于网络网友,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客服。

比利时青训教父揭秘!钻石理念怎样振兴欧洲红魔?

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 李静宜

比利时“黄金一代”声名卓著,不过比利时足协内部有观点,这种称号带有隐晦的批评意味,把一批年轻才俊的崛起归因于天生的幸运,完全忽视了比利时长达二十年的悉心培养。比利时足球界的杰出培养者布劳埃斯对此并不在意,在他的培养体系下,众多优秀球员如孔帕尼、费莱尼相继崭露头角,随后阿扎尔、德布劳内等天才涌现,以及如今的多库、德凯特拉雷等优秀选手不断涌现,使得“欧洲红魔”从世界第71位的低谷中奋起,排名一度攀升至全球首位。该国人口虽仅1200万,却无奖杯作为证明,但现在它已经和西班牙、英格兰、法国、荷兰这些传统劲旅一样,在欧洲足球界被视为一股不可小觑的新兴力量。这56岁的布劳埃斯推行国家级青训体系的初衷,正是为了发现人才、激发想象力、踢最难度的球、塑造无畏的团队,同时为将来接受挑战奠定基础。

钻石复钻石

什么才是“最艰深的足球”?布劳埃斯在比利时足协总部,于蒂比兹接见了竞技网记者,他态度和蔼,面带微笑,在灯光昏暗的会议室里显得格外亲切,他这样阐述自己的理念:他向球员们强调的目标是,必须做到完全掌控球权。对于擅长技术的西班牙队,我们要牢牢掌握比赛主动权;对于崇尚体力的英格兰队,同样要主导比赛进程。防守策略或许更容易掌握,但真正核心的,是如何精湛地操控足球。

因此我们一直努力借助强大的压力抢断球权。我们会要求四名防守队员带球推进,在合适的时机进入对方禁区,对中场施加压力。那时我们迫切想要掌握场上优势,这其实是最考验技术的足球。

踢最艰深的足球,必要条件是能容忍队员的失误。布劳埃斯主张:要营造一个让队员自我完善同时容许他们出错的氛围。唯有能够接受失败,队员才能不断成长。倘若队员害怕犯错,反而可能接连犯错。失误,是队员进步的关键环节。

比利时足球曾经屡屡陷入困境。1998年法国世界杯,他们三战皆平,未能小组出线,而同组的荷兰队是他们既感到畏惧又十分羡慕的劲敌。进入新千年,比利时与荷兰联合举办欧洲杯,最终以一场胜利两场失利再次遗憾地被淘汰出局。

1999年,布劳埃斯进入足协工作,接着他先后负责U15、U16和U17三个年龄段的青少年队,并且同时担任技术总监的职务,当时他们研究队伍的打法,偶尔能发现一些技术出色或者富有创造力的队员,例如尼利斯和德格雷塞,数量很少,通常只有一两个,其他队员大多是“任务型”选手,比赛开始时他们注重整体协调,采取低姿态的防守策略,但在正式比赛中显然效果不佳。

比利时地理位置特殊,向北与荷兰接壤,向南与法国相连,国内中部有一条语言分界线,线的北边佛兰芒族使用荷兰语,线的南边瓦隆族使用法语,这种格局形成了多元文化,也带来了社会不同。足协从这种情况中获得了启发,决定同时学习克鲁伊夫学派和克莱枫丹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法。比利时的足球地位跟邻近的南北国家大相径庭,那些地方足球历史悠久且声名显赫,反观比利时这方面却毫无记载,正中布劳埃斯等人下怀,他们原本就不想打破现状,只想开拓新局,并非要挑战既有成就,更无意超越过往的辉煌。

我们起初的目标并非追求榜首位置,而是要确立思想。坦白讲,那时我们确实对荷兰和法国完善的年轻球员培养机制心存羡慕。为此我们深刻反思,该怎样才能赶超他们?最终发现,关键在于创新思维。

那个时期足球运动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以梅西为核心的拉马西亚队内小个子球员,终止了高大型选手的主导地位,战术安排不再强调一对一的看守,而是侧重区域覆盖,所以我们决定着重训练擅长区域防守的智慧型选手,那么怎样才能把思维融入球员的身体素质之中?

选才思路在于突破传统方法,优先选择技艺高超的快速型选手,这类球员既拥有出色的单打独斗实力,又非常适应433阵型要求。然而布劳埃斯团队迅速察觉到“激发想象力”背后存在的矛盾,要在球员身上获得充分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打造史无前例的严谨战术体系,他们所追求的先进理念,必须以坚定不移的标准来执行。

核心准则之一,是采用四三三阵型,该体系源于对克鲁伊夫菱形中场的吸收借鉴,目的是发掘侧翼进攻人才,以往我们安排后腰承担清道夫与自由人职责,实施纯粹的盯人防守策略,每个边路仅配置一名球员,战术核心仅围绕快速突破展开,反复强调冲刺进攻,现在我们调整边路配置,要求每侧部署两名球员,包含一名常规边锋,并增设八号位球员,以此丰富战术体系,提升变化多样性。四三阵型最为适宜,它能够构筑五人防守体系,与五人进攻队形形成互补,进攻方可以借助三角配合实施战术。球员的具体能力要求由此明确——需要具备回传能力的守门员,擅长利用空间推进的中后卫,以及精于单打独斗的边路突击手。

怎样使433战术理念深入各层级队伍?布劳埃斯和同僚们从青少年赛事的规模着手。早先,孩子们通常踢七人制或九人制,场上只有六名或八名球员,分成两条三人并排的队形,无法进行斜角传球练习,不过从十岁开始他们就转而参加十一人制比赛,然而足协的教练们决定简化训练内容,以培养创造力为核心,强化他们单打独斗的本领,并寻找对角线传球的突破口。2002年,他们制定了一个分阶段提升的方案:U10及以下年龄段采用五人制,运用菱形布局;U11至U14年龄段则过渡到八人制,采用双菱形布局;从U14年龄段起,开始使用11人制,配合433阵型,在双菱形的基础上增设了中后卫和边锋位置。

菱形阵型和双菱形阵型,要求边路防守者、边路进攻手和中场球员,各个位置都要形成单对单局面,球员一直承受着紧逼压力。一切从这一点开始:在超越对手之后,还必须传出准确的长传。接下来,通过增加参与人数,练习中后卫和中场对菱形区域的穿透,实现从五人到八人,再到十一人四三三的逐步推进。

为正确目标而犯错

当运动员面对单对单的局面时,他们便能展现更多的自主性,可以运用各种技巧,也能够即兴创造,并且允许出现偏差。指导者则被着重安排进行小范围场地对抗演练,阿扎尔、多库和特罗萨尔这些天才选手都凭借卓越的一对一能力而被广泛关注。

孩子的快乐究竟体现在哪里?布劳埃斯质疑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就是攻破对方球门!为此,我们特意安排了许多创造进球的情境:比如三对二、一对一的对抗,我们拒绝进行只注重回传而不朝向球门的简单传球练习。假如一个孩子在八岁时已经擅长传球,那么他还会愿意去尝试带球过人吗?这绝对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假如一个孩子能在五六岁时就掌握带球技巧,那么当他获得活动空间时,就会拥有充足的观察机会和良好的空间判断能力。

这恰恰是培育创造力的宗旨,目的是让运动员学会精准判断:我指导过多库,他是极其出色的控球者,然而他偶有失误,比如试图在四名防守者面前强行过人。你不能直接指示他:“传球吧!”给他看比赛录像,与他深入交流,引导他自己领悟正确方法。

进攻队员要发挥想象力,防守核心同样如此,他们被要求挺身而出,或者传球前摆脱防守者。谨慎意识能够通过后天学习获得,而天赋则非如此,费尔马伦正是这种早期训练的典型代表。

比利时足协积极联络国内俱乐部及体育院校,共同推动菱形战术体系与训练方法,以此避免闭门发展。通过这种做法,非国家队的年轻球员也能获得接触国家队理念的途径。其中,世界顶尖门将之一的库尔图瓦便是主要受益者。

布劳埃斯目前还存有库尔图瓦十四岁时的一个训练片段,记录了他在门前踢球的情形,库尔图瓦那时身高仅及球门三分之二,他在禁区两侧连续送出远射,右脚的踢球技术远不如左脚,整体动作也显得不够协调。教练注意到了这个情况,指示库尔图瓦反复练习右脚传球,机械的重复中夹杂着沮丧的摔倒和悔恨的表情,库尔图瓦慢慢走上了门将的位置,他和卡斯特尔斯年龄相仿,但那时卡斯特尔斯身高优势明显,人们也觉得他更有潜力,要想在U15或U16级别的比赛中取胜,卡斯特尔斯能够挡住所有飞来的球,而库尔图瓦则做不到。

我们清楚库尔图瓦的才能,他已加入我们最好的体育机构。他拥有充足的进步空间,能够大量训练。视频展示的只是部分内容,他一直在反复练习。目前,仅佛兰芒地区就有5家这样的顶级体育学校,可容纳230名学员。我们的宗旨并非打造世界级球星,而是发掘有潜力的选手,将他们提升到我们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

各俱乐部亦可在足协监管下,自主创办青少年培养计划,例如安德莱赫特的“紫系计划”——首倡该计划的是卢卡库的父亲罗杰·卢卡库,他的儿子卢卡库、蒂耶勒曼和多库,都毕业于此项目。

2007年,比利时在排名中下滑到了第71位,布劳埃斯对此并没有感到失落,反而认为这是事物开始向好的转折点。那一年,在U17欧洲青年足球锦标赛的半决赛中,比利时在点球决胜负环节输给了最终的冠军西班牙,阿扎尔也是那支队伍的成员之一。比利时U23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铜牌赛输给了巴西队,不过孔帕尼、费尔马伦、费尔通亨、穆萨·登贝莱、费莱尼这些“黄金一代”的核心球员已经崭露头角。

阿扎尔后来和德布劳内一起配合。他活动在左边,丁丁在右边。这种情况挺有意思,他们都是极具灵性的球员,不过打法差别很大,一个的传球富有创造力,另一个则通过带球和快速反击来展现。这两点都说明,我们的思路确实产生了效果。经过选拔、调整和优化,布劳埃斯的明星球员们光彩夺目,黄金队伍开始崭露头角。

捷足先登vs后发制人

人才培养收获颇丰,布劳埃斯却突然意识到,选拔人才时是否错过了某些被埋没的杰出人才,比利时是弱国,绝不能浪费任何一位天才,法国、英格兰、德国有实力这样做,我们却办不到。

布劳埃斯决定降低选拔门槛,这个想法得到了梅尔滕斯的建议。球员成长较慢,他的球技显而易见,而且也是重点体育机构的学员,但成长速度太慢。十四五岁时,他的身高只有1.5米,体重55公斤。相比之下,那些早熟的对手已经长到1.8米,体重80公斤。这样下去很容易形成体型上的巨大差距。因此,他没能得到比甲俱乐部的青睐,18岁时只能带着15岁的身体水平去打比丙联赛。然而众人无不惊叹其精湛技艺,不过我们仍旧对其能否成为专业运动员抱有疑虑。

我把他调入U17队伍,遭遇身材高大的奥地利队时,梅尔滕斯整场比赛都没有触碰到皮球。他那时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后来我试图说服其他年龄段的教练使用他,愿意承担一些风险,但没有人愿意给一个丙级水平的球员机会。幸运的是,他最终度过了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成功加盟荷乙联赛,并在埃因霍温展现出卓越的才能。直到24岁那年,他成为了比利时的国家队成员。

以梅尔滕斯为参照,布劳埃斯在2008年推出了一个旨在培养发育较晚球员的“青年培养方案”——“成长总会完成,最终都会成年。”该计划的首位成功案例,是代表欧洲红魔上场78次的卡拉斯科。如今该项目的典型人物,是一度在AC米兰陷入低谷,后又在亚特兰大实现反弹的德凯特拉雷。在2022年的U21欧青赛上,比利时青年队中就有5名球员来自这个培养计划。

二零一五年,比利时队伍攀升至世界顶尖水平。那支被誉为黄金时期的队伍崭露头角,其中一场标志性比赛便是二零一八年俄罗斯世界杯上以二比一击败巴西队进入四分之一决赛。然而他们却从未赢得过冠军,也未曾站上领奖台,更没有参加过洲际大赛的决赛,“欧洲红魔”总是在悲伤和惋惜中完成每一次大赛的征程。卡塔尔赛事中,该队仅在小组阶段收获一场胜绩,德国赛场上的最后冲刺,法国队再次成功拦截,标志着那支黄金队伍彻底结束征程。

那些顶尖水平的运动员,却没能助比利时获得重大奖杯,他们能否像匈牙利和荷兰的队伍一样,被记录在“未获桂冠”的足球篇章里?若要留下自己的足迹,是否表示布劳埃斯他们需要调整人才选拔方向,从鼓励创新思维转为选拔夺冠选手?

更新势在必行,冠军并非终极目标,布劳埃斯公布了新阶段安排:他现在负责指导2008年出身的队伍,这些队员的黄金时期预计是2030年,不过五年后的足球形态会怎样?通过研究,他发现当前竞技强度显著提高,选手能力更加均衡,场上角色界限模糊,局部人多为边中两区所主导且不断变化。所以,选材策略要适应未来对抗格局。

德凯特拉雷堪称新生代人才培养范本:以往青年训练营拘泥于433阵型的固定分工,现今这种做法已不再严格,更注重球员的综合能力,他既能出现在前场任何得分点,也能担任双八号角色之一。

那个被称为黄金时代的群体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他们并不会满足于让踢球的本领就此沉寂下来。布劳埃斯对此表示充满信心,认为那些有志于传授技艺的年轻人,必定会在教练岗位上开创出属于自己的新局面,例如孔帕尼,他在执掌拜仁慕尼黑队的第一年就带领球队成功夺回了德甲联赛的冠军头衔。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实用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