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足球训练服 中建岛:天涯乐戍之地,海疆永铸之基
中建岛军人栽种海马草,以此作为旗杆,竖起国旗、党旗,并书写了“祖国万岁”“党辉永耀”的醒目字样。经济日报记者佘惠敏拍摄了相关照片。
最艰苦的小岛,驻守着一营忠诚的哨兵
去中建岛探望军人,初次抵达会让人怀疑得了脸盲症,由于身着同样军装的这群年轻人,他们的肤色都是被阳光晒成特有的“西沙黑”,他们的体格都是被海风磨砺得结实敏捷,他们的风度都是历经困苦磨砺出的刚毅赤诚。在中建岛这座公认是西沙最偏僻最辛苦的岛屿上,他们已经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团结和睦的集体,彼此间已无分别。
中建岛艰苦到什么程度?
中建岛十分荒凉,有“南海荒漠”之称,它是由珊瑚碎屑和贝壳碎片累积形成的,最初该地没有土壤,也没有草木生长。
那时候士兵们刚抵达岛屿,岛上缺乏饮用水,缺少土壤,看不到任何一片绿色,也寻不到一株嫩草。在营房建成之前,士兵们曾在一条搁浅的废弃商船上居住了三年有余,时常遭遇断粮、缺水、药品匮乏甚至失去生火的困境。在位于中建岛的记忆馆内,已经驻守西沙二十年的老战士邱华向媒体人员讲述了中建岛奋斗开拓的历程。
中建岛存在诸多不利条件,气候方面表现为气温持续偏高,盐分浓度显著,空气湿度较大,接受太阳辐射量多,但地形条件则面临土壤资源匮乏和饮用水源不足的问题。岛屿自身规模有限,地势不高,且时常受到强风侵袭。在潮汐影响下,该岛实际可用面积变化剧烈,低潮时不超过1.2平方公里,高潮时更小至0.02平方公里,仅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面积。由于海岸线坡度平缓,大型船只无法靠岸,物资运输只能依赖小型船只。然而,这些小型船只难以抵御强烈风力,而当地又频繁遭遇台风,一旦风浪加剧,物资供应就会中断。
“没有七分英雄胆,休上中建白沙滩!”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中建岛守备部队将忠诚作为立身之本,创作了一首气势恢宏的“祖国颂”篇章。
中建岛呈现出一幅动人的景象,沙滩铺满洁白的珊瑚碎屑,上面用红色海马草拼出了“祖国万岁”“党辉永耀”八个醒目的大字,旁边还飘扬着鲜亮的五星红旗和党旗。置身其中,我们为它的壮观所折服,直到听了教导员刘长文讲述的背景故事,才深刻理解了它所蕴含的意义。
1982年8月11日,中央军委授予中建岛守备队“爱国爱岛天涯哨兵”的称号,人民海军历史上首个获此殊荣的基层单位由此诞生。这份荣誉是所有中建人无比珍视的标志,每年他们都会举行“天涯哨兵”的新兵持枪仪式和庄严宣誓,坚定守护着“人在岛在国旗在”的坚定信念,这一誓言已深深烙印在每位中建岛官兵的内心深处。
2002年,当中建岛守备队荣获中央军委“爱国爱岛天涯哨兵”称号二十周年之际,岛上的士兵们从海中捡拾起许多石块,在岸边排列成“祖国万岁”的巨型字样。
然而2009年,一场猛烈的台风过后,“祖国万岁”的标志消失不见了,让所有人都感到失落。接着,驻守部队的军人主动行动,收集了海马草,在沙滩上依照“祖国万岁”的样式,挖出一条条浅沟,然后把海马草栽种进去。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断浇灌,海马草最终存活下来,士兵们因此兴奋地高声欢呼。
2012年,为纪念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相关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对训练基地进行了改造,投入一个月的业余时间种植海马草,完成了长60米、宽40米的国旗,用混凝土按比例塑造了五角星并涂上黄色涂料,另外还移栽了每个字符尺寸为6米×10米的巨型海马草标语“祖国万岁”。
“祖国万岁”这四个醒目字样,历经多年考验,先后遭遇过岛屿设施整体搬迁,以及多次台风带来的海沙覆盖,但在驻守官兵持续不断的精心培育和悉心照料下,字迹至今依然鲜明如新。
永不褪色的“祖国万岁”!
这是中建岛卫士豪迈的承诺,体现着驻岛卫士们对这片疆土无比的热爱与忠诚!
最偏远的天涯,锤炼出一群海军精英
号角吹奏,新的一日开始了。士兵们整理好着装,目送着五星旗子慢慢上升。
红旗有多红,看看中建真英雄。
一位领导在看过中建岛海练后讲过:那里的士兵是在惊涛骇浪里磨砺的,是在酷热沙滩上锤炼的,是在严苛训练中摔打的,是在艰苦条件下锻炼的。
此话不假。在中建岛进行采访期间,每天都能目睹官兵们刻苦的操练。
高温训练期间,他们赤身裸体地活动于沙质地面,那里温度高达五十摄氏度以上,皮肤被灼烧得层层剥落。
沙场对抗演练时,他们的体表被珊瑚石块蹭破皮,被咸涩的海水弄得疼痛难忍,
武装越野训练时,官兵要全副武装,作训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
轻武器射击训练时,他们要趴在烫人的沙地上一遍遍瞄准……
这样的训练有着堪比脱胎换骨的“整容”效果!
朱湛武今年二十一岁,是去年二月才到岛上的新兵。他告诉笔者,当兵前体重有一百六十斤,是个白胖的青年,如今体重只有一百二十八斤,变成了黑瘦的模样。他在岛上第一次和父母视频通话时,他们竟然没认出自己来。
高强度的训练,塑造了中建岛官兵强健的身体和精湛的军事本领。他们频繁在各种军事竞赛中获奖,我们采访的现役士兵中,就有邱华、郭丹阳等多位被西沙某水警区授予“十佳天涯哨兵”称号,还有张孝伟、谭玉金等多位曾在西沙岛礁部队的精武比武中拔得头筹的精英。
天涯哨兵们不仅军事素质过硬,还都是跨专业的技术人才。
小岛上的居民数量不多,而具备的专业技能种类却很丰富,一个人往往要承担起好几个人的工作职责。守备营某站指导员刘复彬谈到,中建岛会依据官兵们的知识水平、个人特长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为他们单独设计职业发展方案,并且将提升官兵“多面手”能力作为核心训练目标。借助训练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个人都能学会两门以上的专业技能,从而培养出既精通本领域又能够适应其他专业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确实是这样,在那座偏僻的小岛上,和士兵们熟悉起来之后,我们经常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拿手的本领。
李孝龙外号叫做“中建第一帅”,担任信号班班长职务。在前往上中建岛之前,他是一名技术出色的汽车兵,能够驾驶各类车辆,并且擅长进行车辆维修。到达岛屿之后,他又转型成为通信领域的行家里手,不仅熟练掌握信号专业的相关知识,还精通报务、传输、电话、数据链等多项业务,基本上所有通信方面的工作他都能够胜任处理。
油机班副班长张凯现年20岁,在石家庄理工大学就读期间中断学业,随后参军入伍,于去年2月抵达该岛。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他不仅熟练掌握了本岗位所需的本领——对柴油机进行维修和保养,还掌握了海水淡化装置的维护和检修技术。
今年一月新近抵达岛屿执行驻守任务的二十岁青年欧逸超,系从河海大学中途离校参军的,个人专长在于语言方面。他英语能力突出,并且掌握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等好几种外国语言。
在这个偏远荒凉的小岛上,他的特长用得上吗?
真实情况让他明白了解决办法。他不久前初次独自值守,察觉到数十海里外有艘外国油轮运作不正常,他运用短波无线电与对方以英语交流,顺利化解了该状况。
“这次经历让我知晓,中建岛周边航线众多,常有各国船只通行,我的外语才能得以施展了。我发出的声音,既是海军的回响,也是国家的强音。我不仅代表海军,更象征国家。”欧逸超表示。
最荒芜的沙滩,生长起一片坚韧的绿荫
中建岛上最艰难的工作是什么?答案是:绿化!
在这片南海戈壁上,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要难。
绿化难在哪里?
土地匮乏,水源不足,加上高温,土壤盐分高,强烈的阳光照射,使得植物幼苗的成活率非常低。另外,台风频繁侵袭,许多刚成活的植物在狂风暴雨的打击下容易夭折。
然而,无论遭遇多么险恶的环境,军人们始终保持着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缺土,就从大陆上运过来。
中建岛那片菜园入口处,挂着两行对仗工整的语句,内容是:要效仿当年南泥湾的奋斗精神,致力于把如今的白沙滩建设得更加美好。
媒体观察到,深色的遮阳纱下,一块块菜园打理得极为仔细,每块菜园前都立着个牌子:云南、四川、山东、湖南……
这是什么意思?
菜地之中混入了各省士兵探家时带上的泥土,依据士兵们的家乡树立了标识牌,这是正在整理菜地的侦察队长谭玉金所说明的情况,中建岛原本只有礁石和白沙,但想要种菜植树就必须要有土壤,所以最早驻守的几批士兵们,常常在探亲期间带回成袋的泥土到岛上,有一位士兵驻守多年,总共探亲八回,运送了四十八袋泥土以及多种植物种子。后来中建岛情形好转,用军舰批量运送泥土到岛上,守卫们就很少携带泥土了,不过他们还是会趁着探亲时机,从家乡捎带菜籽到岛上。
中建岛目前已经开辟了370平方米的菜地,这些菜地每年可以生产超过7000斤的蔬菜,此外还养殖了12头生猪,以及260多只鸡鸭,这是谭玉金告诉我们的。
缺水,就用好有限的淡水资源。
张孝伟现年三十二岁,自二零零五年首次踏上中建岛以来,已在岛上服役十四个年头。当年他刚到岛上的那天,就参与了新兵特有的活动“栽下希望树”,在营区里的一处器械练习场地种下了一株椰子树苗,心中想着未来某天练单杠时能在这棵树提供阴凉。
2008年之前中建岛未安装海水淡化设备,一年仅能补充两次水源,淡水池容量为150吨。那时,我每天只能分到一小桶淡水,倒入水盆中仅能覆盖三分之一的高度。这些水我反复利用,先用来洗脸刷牙,再用来浇灌我的树木和菜地。
台风太猛,树死了,菜地刮坏了,就再补种。
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中,绝大多数会途经中建,中建岛全年三百六十五天里超过两百天会出现六级以上的强风。
我们访问的中建岛战士,那些在岛上驻扎时间较长的,都对2009年和2013年记忆犹新,那两年间的台风都引发了严重的损害。
李旺龙曾经于2008到2017年间驻扎在中建岛,目前他在西沙主岛永兴岛执行任务,回想起那段中建岁月,最令他难忘的是2009年的国庆节期间。“当时遭遇了猛烈台风,灶台被摧毁,大棚被刮走,淡水池渗入了海水,连猪圈里的猪都跑了!由于补给中断,他连续二十多天只能靠压缩饼干维生。”
李旺龙在驻守中建岛的时候,栽种了一千多株树苗,如今成活的仅存二十余株。他对于这个成活比例感到相当满足。
目前我们无法精确统计中建岛上的植物总数,因为该数目在台风的摧残和人为的栽种下持续变动。然而能够确认的是,岛上有茂密的松树林,有生机勃勃的抗风桐和羊角树,有象征海岛坚守的椰子树,还有在沙地中努力扎根的海马草和藤蔓。每一处浓密的树荫都十分宝贵,它们是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顽强生长出来的顽强生命力!
最孤寂的守护,交织出一曲乐戍的军歌
中建岛最令人畏惧的是清冷,岛上气候良好时,一个月才有一次物资运送船只,多数时候杳无人迹。若是遇到恶劣天气,两三个月无法迎来船只,也属平常现象。
因为气象状况不佳导致出行困难,守岛军人对家人常常感到抱歉。长辈离世时无法尽孝心、家中遭遇变故时无力相助、亲属生病时不能悉心照料,这类情况时常出现。至于推迟婚礼日期、错失升学机会、放弃工作调动,更是经常发生。
1991年11月,刘杰奇原为守备队负责人,他接连收到三封紧急电报,内容均为“父亲病势严重”“父亲病入膏肓”“父亲已经离世”,但因天气状况不佳无法离岛,他只能含着泪水将电报锁入柜中,继续像往常一样参与部队事务,可不幸接连发生,在他父亲去世后不久,他的哥哥又因交通事故丧生,而刘杰奇却被大海阻挡无法返乡,他含泪表示:“对于我们这些中建人而言,国家即家乡,家乡即岛屿。”军人,为国尽忠就是为家尽孝啊!”
有人认为,忍受困苦的极致,是把苦难品味为甘甜。在遥远海岛的寂寞守卫中,士兵们没有消沉,反而展现出无比的豁达,结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他们声称:“在这家企业里,报酬微不足道,而情感最为珍贵。”
那个时期,一位班长正值二十五岁寿辰,由于寒流侵袭,已有两个多月未能有渡轮运来物资上岛,同袍们便取出黑板,上面绘制了生日蛋糕与烛火、丰盛的饮品图案,大家边享用罐头食品,边为他唱起了生日曲调。战友邱华后来追忆此事,创作诗歌再现彼时情景:前方摆放着块黑色糕点,上面竖立着多根生日烛火,分为三层堆叠;那方糕点向人揭示,是上级赠予的特别纪念品;你是否明白今夜我为何落泪,是为了那份深厚的战友情谊。
2013年,台风“蝴蝶”在南海横行,中建岛被海水淹没得所剩无几,只有守备队主楼歪斜着露出水面。张孝伟和邹旭昶在碉堡里值守,半夜海水突然从射击口汹涌灌入,碉堡内仅剩一张简陋的石桌。两位战士浑身都湿了,他们紧挨着坐在石头桌上,怀里抱着通讯设备,电台放在桌子正中,仅凭着仅有的那瓶水、一盒压缩食品和四块甜食,在石桌上坚持了一天又两个夜晚。
彼时他们心绪怎样?张孝伟接受媒体访问时,追忆起彼时的一段交流:
“小邹,冷的话就贴紧我。”
“班长,不冷,能在祖国最前沿站岗放哨,我心里头热乎着咧!”
官兵们感到宽慰和骄傲的是,中建岛虽然与大陆相隔遥远,却同样分享着国家日渐强大、经济持续进步带来的好处。
早年的中建人员以罐装野菜为食,如今的他们有冷藏设备和菜园,享用六菜一餐;过去的中建人员室内常大汗淋漓,现在的他们在有空调的房间内感到舒适惬意;昔时的中建岛淡水非常匮乏,今日该岛已配备海水净化装置;往昔的中建人员与亲属通信需靠书信,现今的中建岛架设了光缆,开通了移动通信,战士们能用手机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
蔚蓝海面白沙滩,孤岛矗立天际边,守边卫士心欢畅!中建岛战士们在条件最差的岛屿上,守护着报国的赤诚之心,磨砺着勇士的刚强本领,栽种下顽强的青翠绿意,谱写出甘于奉献的雄壮乐章。将青春年华和满腔热血献给强军伟业的新一代守边卫士们,正在创造令人敬仰的崭新业绩!(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