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球移动基本就是进攻时向两侧分散,防守时向中间集中。前后场保持均等距离,如果两条线过于密集,第三条线就会失去联系,前锋冲得太靠前容易被对方中场拦截,后卫线退得太靠后就会给对手留下渗透空间,这些道理都很容易明白。拖后中卫负责引导整条防线协同移动,避免对手实施反越位战术,这些内容在体育课上都有讲解。针对具体球员,其技术要求不仅涵盖边路进攻与中路防守,以及保持合理间距,还须关注时机把握,包括移动时机和观察时机。当队友接近控球时,应主动跑位准备接应,无需等待队友传球,确保球到人到位。同时,持球者在触球前已进行观察,对场上形势已有清晰判断。
第一次触球就锁定了后续的控球路线,因此动作要干脆利落,当无人紧逼时,将球停放在最有利于推进的位置,以便队友能够轻松接应并明确跑动路线。直接穿过对方防线的球不是简单传出来的,而是需要通过积极的跑动来创造机会,即便像鲁伊科斯塔、齐达内、里克尔梅这样的传球大师,如果队友没有提前跑位,控球者也只能将球失误。当你确信队友能够送出精准传球时,自己就必须抢先做出一个恰到好处的跑动。进行规范的无球移动时,会设计专门牵制防守的配合,通俗来讲就是吸引对方球员离开原位,为队友创造进攻机会,这些技巧目前还在初步掌握阶段,不能随意断言。
历史的车轮不可逆转,然而现实表明,追求商业利益与增强自身实力并非一回事。商业运作的目标是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收益,这并不必然要求提升整体水准,倘若一个国家的支持者甘愿让实力平平的队伍获得丰厚的商业回报,那么商业化的推进对于提升国家队水准便毫无益处,毕竟同样的资金,若用于培养新人,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效,甚至收效甚微,但若投入到宣传造势上,对球迷进行思想引导,效果却是立竿见影。
全国仅少数几个核心城市组建少量队伍,这种方式或许能造就部分运动员,但足球要进步,必须让这项运动深入到普通民众中去。需要实现职业化,从顶级职业赛事到媒体宣传都至关重要。中国足球现在正沿着这条道路前进,而且受限于经济等现实因素,目前仅完成了整个过程的一半。目前成绩公布延迟,或者公布速度较慢,我认为这主要源于所谓的"计划经济遗留问题尚未彻底解决",足协运用其掌握的权力影响了联赛的运行(不过足协也确实推行了一些推广基层足球的活动)。
日职联各队水平相差不大,通常多线参赛的队伍会在联赛中表现不佳。中超的市值已比日职联高出三成以上,但在商业拓展方面仍需借鉴日本经验。从竞技层面看,日职联整体实力强于中超。两个联赛的顶级队伍实力相仿,但中超中下游球队与日职联同级别队伍交手时,胜少负多。不过,中国足球联赛是中国队最多球员效力的地方,同样在日本,即使一些球员有机会在欧洲联赛发展,也未必能代表国家出战,这清晰地反映了两国足球发展的现状。实际上,不只是日本少年足球赛事,从漫画中也能看出,日本学校普遍设有各类兴趣小组,体育类社团几乎每个年轻人都渴望在全国性比赛中崭露头角。反观中国,高中阶段的学生主要任务就是准备升学考试。